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收集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检测相关耐药基因ERG11、TAC1、MRR1和UPC2的点突变,进一步了解ERG11、TAC1、MRR1和UPC2的点突变与唑类药物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不同来源临床标本,通过芽管形成试验、显色培养基和厚膜孢子试验鉴定白念珠菌。采用M27-A2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收集氟康唑耐药株,采用尿素裂解法提取DNA,PCR扩增及测序。对于ERG11,设计一对引物,测其全长;对于TAC1设计三对引物,分别包括5个点突变T225A、A736V、N972D、N977D和G980E;对于MRR1、设计两对引物,分别包括2个点突变P683S和G997V;对于UPC2,设计—对引物,包括2个点突变A643T和G648D。将PCR产物送交商业测序。结果共收集白念珠菌临床株506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哗的敏感率为99.21%(502/506),剂量依赖敏感率为0.20%(1/506),耐药率为0.59%(3/506);对伊曲康唑的敏感率为43.28%(219/506),剂量依赖敏感率为53.16%(269/506),耐药率为3.56%(18/506);其中1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交叉耐药。对于ERG11,11株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的9株中检测出了错义突变导致的8种氨基酸置换(突变率81.82%),分别是E266D(n=5)、D116E(n=3)、Y132H(n=2)、G448E(n=2)、Y132F(n=1)、K143Q(n=1)、T229A(n=1)和G464S(n=1)。其中K143Q此前未见文献报道。对于UPC2,11株菌中的2株检测出了错义突变导致的1种氨基酸置换(突变率18.18%),G648D(n=2)。对于TAC1和MRR1,11株菌中均未检测到相应的点突变。结论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有耐药及交叉耐药现象,伊曲康唑耐药率高于氟康唑。但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哗大多数菌株敏感而耐药株少,仍然可以用于临床上白念珠菌感染的治疗。伊曲康唑剂量依赖敏感的菌株较多,临床治疗时可以考虑加大用药剂量,以提高治疗效果。ERG11点突变与耐药的关系比较明确,但菌株突变的数目或分布模式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TAC1、MRR1和UPC2的点突变与耐药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是多种分子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今后应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耐药产生的机制,为临床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