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王城遗址为秦汉时期盱眙县治,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2011年夏季进行了第一次发掘。遗址文化堆积较厚,出土了较多的瓦。瓦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有筒瓦和板瓦,它们是研究古代建筑及社会面貌的重要实物资料。项王城遗址出土了大量六朝隋唐时期的瓦,包括筒瓦、板瓦和瓦当。笔者以其中的部分标本为对象,探讨六朝隋唐时期瓦件制作工艺。本文共使用瓦件标本79件,其中筒瓦41件,板瓦23件,瓦当15件。瓦当分为两种,13件莲花纹瓦当,2件云纹瓦当。六朝隋唐时期的瓦都是使用“木模脱筒”法制造的,所以木模子的信息会遗留在瓦件上。项王城遗址的瓦也是用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笔者对瓦件各部位都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尽量提取出与制作工艺相关的所有信息。筒瓦和板瓦的观察项目主要有以下几项:凹凸面的修整痕迹,凹面的麻布垫痕、麻布接缝、褶痕、木条痕、线切割痕迹,侧面、切割面、断裂面、切割方向、切割次数、切割深浅等。筒瓦的观察项目还包括瓦舌与瓦身的接合方式。按照舌身结合方式的不同,本文将筒瓦分成三类进行研究,A类瓦舌直接接在瓦身凹面,B类瓦舌与瓦身结合后在舌身接合处凸面上贴泥片加固,C类瓦舌和瓦身接合后在舌身接合部凹凸面上均贴上泥片加固。板瓦主要按照完残情况分为板瓦残片和较完整板瓦两大类。板瓦的观察项目还有切割凹窝标记、泥片贴痕等。筒瓦和板瓦上的纹饰是绳纹,主要观察绳纹的清晰程度、形状、方向、是否被抹平。瓦当观察项目主要为:当面纹饰,边轮,边轮、当面及筒瓦三者之间的接合方式。瓦当按照纹饰分成莲花纹瓦当和云纹瓦当两类。重点分析瓦当与筒瓦的接合方式。瓦当都是模制的,有陶模子和木模子,木模子制作的瓦当会在当面上留下直木纹。瓦当和筒瓦是分别制作后进行拼接的,有的边轮是直接连同当面模制出来的,多数是用泥片另贴在当面上形成边轮。由于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瓦的制作和使用都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定,瓦的研究可以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情况和陶器烧制水平,所以本文选择对项王城遗址的瓦件进行研究,制作工艺又是相对稳定的,同一时期瓦件整体造型相似反映了生产和制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瓦件细部的痕迹观察,既能够揭示工匠集团的差异,又能够看出其技术传承的稳定性。如果在不同地方发现相同制法的瓦,那么它可能是陶工迁移,或者制瓦方法的传播。虽然本文研究的瓦件材料仅仅是一个遗址的,且时代跨度不大,但是据此重建的制瓦工艺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也有助于深化古代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