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新突变体淡红卵rep的定位分析

来源 :江苏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ooqq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蚕(Silkworm,Bombyx mori)是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以卵繁殖,可以说卵是家蚕生命周期中第一个阶段,由此看出卵的研究有着非常特殊的价值。在家蚕饲养的过程中,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原有的卵色基础上,产生了许多卵色突变体,因其卵色种类繁多,且易于检测和识别,是研究遗传学的绝好材料。淡红卵突变体(pale red egg,re~p)是我们在品种选育工作中发现的一种新的卵色突变体,该家蚕品种刚产下的卵呈黄白色,在产后大约40 h开始变色,最终呈现淡红色。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与红卵突变基因(re)可能为等位基因。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用SSR多态性标记和图位克隆技术对该突变基因进行连锁及精细定位分析,构建连锁图谱,进一步采用半定量、定量及克隆测序对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进行筛选和功能上的初步分析,以期找到引起该突变性状的目的基因,主要结果如下:一、突变体(re~p)的经典遗传学分析将淡红卵(re~p)与正常型黑卵(p50)进行杂交,结果显示:无论正反交,F1所产卵的卵色均表现正常型;F2所产卵的卵色出现分离现象,有正常型和淡红卵两种表型,其分离比为3:1;以正常型作为回交亲本,与正反交F1进行回交,回交后代均表现为正常型;以淡红卵作为回交亲本,与正反交F1进行回交,回交后代表现出正常型和淡红卵两种表型,其分离比为1:1。由此可见,re~p由1个隐性基因控制,且在常染色体上。将re~p与红卵(re)进行杂交,以re作为母本,F1所产卵均为红色卵,F1进行自交,F2所产卵均为红色卵,未出现卵色分离,F2再进行自交,自交后代F3卵色出现分离表现出红卵、淡红卵及其过渡色,但未出现明显的分离比;以re~p作为母本,F1所产卵均为淡红卵,F1进行自交,F2所产卵均为红卵,F2再进行自交,自交后代F3卵色出现分离表现出红卵、淡红卵及其过渡色,但未出现明显的分离比。由此可见,淡红卵与红卵为等位基因,还有母性影响表现。二、突变基因(re~p)的连锁及定位分析构建P1、P2、F1、F2、BC1F以及BC1M群体,用亲本P1、F1和P2筛选获得了家蚕28个连锁群上的SSR多态性标记,然后用BC1F群体中11个产淡红卵的突变体和11个产黑卵的正常个体来做连锁分析,结果表明re~p基因位于第5连锁群;用1087个F2个体和BC1M群体中68个突变个体进行精细定位分析。结果显示,根据筛选出的多态性SSR分子标记,最终将re~p基因定位于S2674-N53与S2674-N21两个分子标记之间,两标记间相距0.39 cM,物理距离约为370 kb,范围内有14个候选基因。三、候选基因的筛选及分析在定位分析的基础上,以野生型与突变型不同卵期的蚕卵为材料对区间内的14个候选基因进行qRT-PCR分析,来构建14个候选基因在C1(H)和re~p中各组不同卵期的表达谱;然后对部分候选基因(BGIBMGA003693、BGIBMGA003501、BGIBMGA003500、BGIBMGA003694、BGIBMGA003695、BGIBMGA003499)的ORF序列及BGIBMGA003694和BGIBMGA003695的3’端和5’端进行克隆测序,6个基因的ORF和2个基因的3’端和5’端在野生型C1(H)与突变型re~p中并无差异。四、MFS基因的结构分析MFS基因编码超家族转运蛋白(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是re突变体产生的突变基因。通过遗传分析,红卵表型相对淡红卵表型为不完全显性,两者关系密切,且MFS基因位于定位区间内。故以野生型C1(H)和re~p突变体cDNA为模板,对MFS基因的CDS进行克隆测序,结果发现相较于C1(H),在re~p突变体中MFS基因第6号外显子上一段59 bp的序列被另一段14 bp的序列所替换,其他序列未发生变化。分析替换序列发现,这段序列只是影响了替换部分氨基酸的数目,替换位点前后氨基酸序列均未受到影响,没有改变编码蛋白的跨膜结构。通过qRT-PCR分析MFS基因在野生型C1(H)、re~p和re中组织表达谱和不同卵期表达谱,结果发现该基因在C1(H)和re~p的头部、表皮、脂肪体、后部丝腺、精巢中表达量较高,在气管和卵巢中表达量较低,且C1(H)和re~p没有显著性差异,然而在re所有组织中表达量很低几乎不表达。与组织表达谱一样,MFS基因在C1(H)、re~p和re不同卵期时的荧光定量PCR结果同样显示,MFS基因在野生型C1(H)和re~p突变体中表达量无显著差异,而在re突变体中表达量明显偏低,由此证明MFS基因是引起re突变表型的关键基因,是否是引起re~p突变性状的关键基因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确定了淡红卵突变体的定位区间,对区间内基因也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能找到突变体产生的突变基因,还需对候选基因进行深入的研究。
其他文献
  二硫化钼片层是一种典型的类石墨烯二维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电学性质而越来越受到关注[1].在其剥离合成过程中,常常会有许多结构上的缺陷引入,得到具有不同结晶相的二硫化钼片
会议
  利用可持续和环境友好材料设计吸光敏化剂是关系到未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发展的一个关键课题[1,2]。我们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研究了一系列
会议
  有机太阳电池,具有质量轻、柔性好、吸光系数高、可溶液加工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由于聚合物的载流子迁移率较低,限制了其电池效率.将共轭
会议
  同分异构现象常见于有机π-共轭材料,特别是芳香稠环类化合物中.研究表明,结构的异构化对聚合物的HOMO能级,载流子迁移率,溶解性以及分子的微观聚集行为有显著影响[1,2].
会议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已经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染料敏化剂作为核心已经发展了多种类型,其中有机染料由于高摩尔消光系数、环境友好等优势近
会议
  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飞速发展, 其最高光电转化效率已超过 10%。然而,与电子给体材料相比,有机受体材料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非富勒烯受体材料。我们设计合成了可溶液加工的基
  相比于聚合物,有机小分子半导体作为光伏材料表现出特定的优势,如:确定的分子结构及分子量,高纯度及批次间可重复等.近来小分子太阳能电池发展迅速,单结最高光电转化效率已经
会议
  界面修饰层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传统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使用LiF作为阴极界面修饰层.然而LiF本质上是绝缘体,其厚度往往小于2 nm.为了增加LiF的厚度,
会议
我国多数油田现在已经进入开发后期,油田采出液的含水量已经相当高,甚至达到90%以上。为节省水源,这部分油田污水已经成为大部分油田的主要注水水源。但是其中含有硫化氢和二
  发展制备工艺简单,性能稳定,环保高效的界面修饰层材料对于提高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不同厚度的PEI对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