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过程对区域及全球气候预报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shansha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气候系统中,湖泊通过改变不同时空尺度上陆面与大气间水热交换过程,对区域的天气和气候系统产生影响。由湖-气相互作用引起的中尺度过程不仅会改变区域气候特征,而且气候系统中不同大气环流尺度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区域和全球气候预报的准确性。本研究不仅探索了湖泊过程对区域及全球气候预报的影响,而且为湖泊气候过程的深入理解和气候预报技能的提高提供依据。在全球气候预报模式CFS(Climate forecast system)中耦合入FLake(Freshwater Lake Model)湖泊模式,湖-气耦合模式CFS-FLake利用次网格技术对湖泊的空间分布进行充分描述。运用确定性和概率性预报评估指标进行模式评估,表明该耦合模式不仅可以描述出湖泊网格的全球分布,并且考虑湖泊过程及其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区域气候预报的准确性。通过比较耦合前后模式预报结果的差异体现湖泊对气候预报结果的影响,并且利用距平相关系数AC(Anomaly Correlation)来量化气候预报结果与观测数据间的相关程度。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根据1997-2016年CFS和CFS-FLake对全球气候回顾性集成预报结果,表明该耦合模式具有预报全球气候的能力。在北美五大湖区,CFS和CFS-FLake对冬季湖泊表面温度的预报平均误差分别为2.5°C和1.4°C,显著提高的网格主要出现在密歇根湖的北部和南部、苏必利尔湖的东南部和休伦湖的北部。两个模式对冬季预报降水量与观测值的偏差分别为17.7 mm和9.9 mm,其相应的偏差百分比分别为30.8%和17.3%。CFS-FLake也能够预报出湖冰厚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明显地提高了湖冰厚度和空间分布的预报准确性。此外,确定性和概率性评估结果显示CFS-FLake对空气温度和各降水事件的预报准确性均高于CFS,并且预报概率更接近于观测事件的发生频率。(2)针对北美五大湖引起的水热交换变化对该区域气候预报结果的影响,CFSFLake与CFS的湖泊表面温度最大正温差和负温差分别为8°C和-11°C,CFS-FLake对降水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降低降水量,最大降幅超过38 mm。基于湖泊表面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CFS中湖泊模块的加入能够影响陆-气系统中能量交换过程,尤其湖泊表面的感热和潜热通量发生显著地变化。由于降水变化的复杂性,水平和垂直大气运动分析结果表明大湖区降水量变化主要受到局地大气运动的影响,并且湖泊会改变上空大气的稳定性,从而改变区域降水量。基于湖泊在区域气候预报中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湖泊对次季节到季节内气候预报技能的作用。在不同预报时长(WEEK 1-4)下,CFS-FLake降水量的预报技能均高于CFS,同时湖泊能够减缓AC随预报时长增加而骤减的趋势。(3)CFS-FLake不仅能够预报出与实际相接近的北半球湖泊冰期,而且能够预报出合理的湖冰空间分布以及湖冰厚度随时间的增长和消融过程。在评估湖冰和湖泊表面热通量随时间变化的预报准确性时,发现潜热通量对湖泊表面温度和湖冰覆盖度存在重要的反馈作用。在CFS-FLake的预报结果中,北半球的非结冰和结冰湖泊网格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会在湖冰作用下产生明显的季节变化差异,并且湖泊冰期的预报准确性对湖泊表面热通量的时间变化产生直接影响。此外,湖泊冰期预报较好和较差网格对应的气温预报AC值分别为0.52和0.35,说明湖泊冰期预报的准确性会影响区域气候预报技能。(4)全球的气温、地表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在湖泊的作用下均发生变化,其中湖泊对全球地表蒸发量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改变。位于中纬度的湖泊表面蒸发量在秋季明显高于陆地,并且增大的湖泊-空气温差增强了湖泊表面与大气间相互作用强度。同时,湖泊表面热通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表明不同湖泊对潜热通量影响的时间段不同,而深湖对感热通量的影响具有作用时间长的特点。根据空气温度AC的变化,发现其变化量的空间分布与湖泊的全球空间分布相似,并随着网格中湖泊覆盖百分比的增大而增大,部分网格已超过0.3。此外,比较ENSO年(2014-2016)中南非季风区和北美洲北部非季风区的大气环流形势,说明湖泊主要引起近地表大气稳定性的降低,其中季风环流影响下湖泊效应降水量的变化明显高于非季风区。本研究发展了一个近似真实的湖泊-气候耦合模式CFS-FLake,该模式提高了对区域气候的预报准确性,并且弥补观测数据的局限性。通过各研究内容,不仅完善了对湖-气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为湖泊气候研究提供可靠依据,而且更准确的量化了湖泊对气候预报的影响为气候预报系统的完善提供支持。
其他文献
食源性致病菌及其生物膜是诱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食品工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致病菌存在的抗生素耐药性增加了人类感染的风险,给医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细菌素是一类细菌核糖体合成的具有抗菌作用的多肽,被认为是天然的食品防腐剂和潜在的抗生素替代品。此外,由于对化学防腐剂安全性的担忧,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天然防腐剂用以防控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因此,迫切需要开发高效、安全的细菌素作为食品防腐剂和抗菌剂
虾青素(Astaxanthin,AST)是一种具有强抗氧化能力的脂溶性类胡萝卜素,已被证明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由于其水溶性低,稳定性差,导致体内生物利用度较低。利用蛋白质制备AST递送体系可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活性,研究发现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能够通过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BCECs)的跨细胞机制实现血脑屏障(Bl
淀粉作为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生物聚合物之一,天然淀粉固有的缺陷限制了其应用。以高分子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新型食品加工技术调控淀粉的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已成为当今淀粉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具有工业应用潜力的淀粉物理改性新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绿色环保、节约成本等优点。但目前等离子改性淀粉的研究多采用长周期处理模式,对等离子处理与淀粉多尺度结构特性的系统性研究相对缺乏。同时,聚焦应用等离子体与多
黄土高原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水资源相对匮乏,加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剧区域水资源危机,亟需深入认识黄土高原的水循环过程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黄土高原水循环过程具有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对水循环过程的研究多关注降水、径流、土壤水分等环节或变量;然而,对土壤蒸发、地下水补给和植物蒸腾等环节的研究相对不足,特别是缺乏区域尺度宏观规律的认识。因此,本文以黄土高原水循环过程
当前我国育龄女性肥胖人数逐年攀升,母代肥胖引发的后代学习和社交功能损伤等神经发育障碍问题已日趋严重,然而潜在的分子机制和有效干预措施尚不明确。母代肥胖不仅造成自身肠道菌群的紊乱还引起后代菌群稳态失衡。肠道微生物在机体免疫、代谢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发现膳食纤维可有效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研究表明母代孕期补充膳食纤维通过调节母代菌群结构改善后代的免疫和代谢功能。但膳食纤维对母代肥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显著,湖泊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的下垫面之一,对高原气候与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评估青藏高原湖泊热力过程时空变化特征,合理预测青藏高原湖泊未来热力过程变化,可为青藏高原气候研究与生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针对目前青藏高原湖泊热力过程变化及预测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选择青藏高原湖泊为研究对象,以陆面模型Community Land Model(CLM)中一维湖泊模型为理论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过去几十年其增暖速度显著高于全球平均;与此同时,发生在青藏高原的巨大动力和热力作用,也显著影响其上下游地区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目前,青藏高原本身的观测数据仍旧不足,高原区域的地表能量和水分收支状况,以及其与上空及周围区域大气的相互作用机理仍需深入研究。因而,进一步理解青藏高原的陆面过程,从而更真实的刻画高原地表能量和水分收支状况,已经成为研究青藏高原陆
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Cuticular hydrocarbon,CHC)是沉积于昆虫表皮最外层的长链烷烃或烯烃类物质,在昆虫保水耐旱以及化学通信中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昆虫CHC具有种内多样性和高度可塑性特征,昆虫碳氢化合物(HC)合成途径中的不同催化合成步骤是CHC产生变异的关键决定性因素,而昆虫中关于CHC变异的分子基础尚未系统研究;此外,昆虫CHC普遍存在性二型特征,而昆虫CHC性二型形成的关
三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Type 3 secretion effectors,T3SEs)通过三型分泌系统(Type 3 secretion system,T3SS)可以直接进入真核生物细胞中发挥功能。T3SEs既是致病菌侵染宿主过程中的毒性因子,也是根瘤菌与其宿主豆科植物建立共生体系过程中的影响因子。根瘤菌的T3SEs有些与致病菌的T3SEs同源,有些则为根瘤菌所特有。根瘤菌的T3SEs也被称为结
氮素是植物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广泛参与植物萌发、生长、开花和结实等诸多生理过程。为了维持作物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农民必须施加大量的氮肥。然而作物吸收利用氮素的效率并不高,只有30%-50%的氮素能被作物吸收。氮肥的大量施用不仅增加了作物生产的成本,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维持作物高产,同时减少氮肥使用量,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深刻理解植物吸收氮素的作用机制和解析植物氮素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