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樊家油田外围馆陶组油藏描述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nko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系馆陶组地层在林樊家油田大面积分布,是林樊家油田的主力含油层系,林樊家外围馆陶组与林樊家主体开发区应有连片含油的趋势.1999-2002年在林东北部先后钻探井5口,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同时2002年对林樊家油田外围的3口老探井重新试油,为整体评价林樊家馆陶组的分布、储油性能等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为油藏描述奠定了基础.一、地层及构造特征描述馆陶组底部4砂层组地层厚度40-60m,为砂、泥岩互层剖面.馆陶组共分为4个砂层组,纵向上油层主要聚集在剥蚀面上下,平面上馆陶组底部油层全区广泛分布.林樊家构造主要受无棣大断层、林南断层的控制,馆陶组底界构造比较完整,为微弱东北倾的单斜构造,构造十分平缓,构造倾角0.5-1.0度.该断层控制了林樊家构造的形成、发育.二、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描述本区馆陶组地层属河流相沉积.Ng4<6.7>小层在该区分布范围较大,连通性较好,为本区的主要含油层系,属泛滥平原网状河流沉积,埋藏深度为1020-1060米,砂层厚度变化不大,一般2-4米,全区分布相对稳定.应用"等高程切片"对比法进行精细地层对比和小层划分,将本区馆陶组划分为4个砂层组,将4砂层组划分了7个小层.其中含油小层主要有2个Ng4<6>、Ng4<7>即网状河流沉积是本区的主要沉积模式之一.本区Ng<,4><6>、Ng<,4><7>为网状河流相泛滥平原亚相G沉积.该区砂体在平面上的分布主要有3个沉积中心.三、储层特征描述应用水平切片、振幅能量储层追踪技术,追踪储层的平面展布,预测砂体厚度.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对砂体进行定量描述,以三维可视化技术对其空间展布进行验证,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将已知钻遇油层井的地震振幅能量响应结合试油、试采资料建立起地震相位与油层的关系模式:地震剖面1000-1100ms的强相位对应着油层.本区位于生油洼陷利津洼陷的西部,上第三系底部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Ng下部砂岩较为发育,与Ng上部泥岩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油层主要受地层不整合面和岩性控制.水型为CaCl2型.储层润湿性中性.受岩性控制的常温、常压、常规稠油油藏.四、油藏描述的应用与滚动勘探开发效果通过对林樊家外围馆陶组储层进行油藏描述,使林樊家外围与林樊家主体连成一片,扩大了林樊家馆陶组的含油面积,并发现了林102-林106高产区块,为下一步的新区产能建设提供了物质保证.2002年,林樊家馆陶组上报探明含油面积12.8Km2,石油地质储量656万吨.在油藏描述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2003年在林樊家外围进行滚动开发,动用含油面积2.5Km<2>,地质储量132x10<4>t,部署开发井20口.至2003年5月,规划井全部钻完,已投产油井15口,平均单井产油15吨,建成产能5 x10<4>t.实践证明,在油田滚动勘探开发过程中,借助于先进的技术进行油藏描述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大大提高开发方案的质量,确保钻井的成功率,以及油藏预测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深盆气藏以其储量巨大而倍受石油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在加拿大、美国许多气田中,均是以深盆气藏为主.80年代深盆气藏的概念引入中国,先后在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楚雄盆地发
与传统的机加工方法不同,电解加工(ECM)利用电化学中电子的得失原理,将工件中不需要的材料去除,以获得目的加工形状和要求的精度。采用这种加工方法,阴极与工件没有物理接触,
GNPOC普遍关心关于Nile混合原油在倾点以下温度时的流动性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室内实验的方法,为NB2001含蜡原油提供重要实验数据并用于评价NB2001原油的流变性,并利用适
盘型件辗压成形作为一种新型的盘件成形方式对缩短盘型件的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盘型件的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盘型件辗压设备进给机构进行研究。本文结
高精度的硬质合金球可以用于航空、航天、石油钻探等多种使用环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其精度、耐磨性、寿命等都对使用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现有的加工方法
作为人工举升开采石油的高效手段,螺杆泵(PCP)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油田生产.螺杆泵在石油生产中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含砂、高粘、高气液比和高含水采油井.由于其在采油过
论文针对钢铁冶炼等行业高温运行构件处于高温状态运行,承受波动载荷经常发生高温疲劳断裂的问题,提出极端服役条件下重大装备的基于激光冲击波力效应的裂纹面止裂与强化机制
国企在转型升级中,档案管理工作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的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应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改善.本文对国有企业转型升级中档案管
大港油田官104断块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对局部地区构造认识不清,局部注采井网不完善,加之生产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的层内、层间矛盾,使得该断块油层动用程度虽低,但含水上升较快,
中原油田"三高一低"(高温、高盐、高压,低粘度)的地质特点决定了其三次采油有自身的特殊性.目前的化学驱、微生物采油技术仅能满足油藏温度小于90℃,矿化度10×10mg/L以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