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视角下的学校空间——基于上海市H校的个案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i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空间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物质载体,也是师生重要的生活依托,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学校空间变革越来越受到重视。既往研究多基于社会空间理论分析学校空间内部的秩序建构与师生权力关系,或从建筑学上关注对学校空间的改造,又或从管理者立场探讨学校空间的教育功能,以学生视角展开的研究较为有限。鉴于此,本研究从学生视角出发,关注学生的空间体验和感受,描述和阐释学生的学校空间认知、需求和互动,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视角下的学校空间进行必要的反思和可能的建构。综合已有研究,本研究认为学校空间具有物理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对学生来说,不仅意味着由楼宇、设施或装饰等实体物构成的物质环境,还是以此物理空间为载体,经由人的活动而形成的关系、规则、制度等。根据这种理解,本研究选取上海市H校为个案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并对34名学生展开分组访谈,并对获取的相关资料进行编码、归类与分析。研究发现:(1)学生对学校空间的认知,呈现出物理和心理的两重性,也存在共识与差异。在共识方面,第一,学生认为学校空间是学习的专门场所,功能化的建筑、专业化的教师及体系化的制度使学校空间与其他空间相区别,学生在“抵抗”学习的同时也对学习存在需求;第二,学校围墙的区隔、学校内部的划分,促使学生对学校空间的独立性、领地性认知得以生成。在差异方面,部分学生将学校空间视作家长权威的庇护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空间是不可或缺的同伴交往场所,而班干部与非班干部则在学校空间中产生不同的权力认知。(2)在空间需求方面,学生希望在学校空间中获得舒适感、安全感和参与感。在舒适感层面,学生既要求学校空间具备实体的美感,又在空间生活中具有情感向度上的需要;在安全感层面,学生具有更低层次的身体需要和另一类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在参与感层面,学生希望做空间的建设者与管理者,并在空间实践的过程中与人和空间产生联系与互动。(3)在学生与学校空间的关系方面,学校空间既是一种限制,也被运用甚至由自身改造。第一,学生受空间规约,即学校空间通过明确的边界、成文的规则对学生的身体和活动进行约束与管制,也利用隐性的规范对学生的行为和态度进行调整与改善;第二,学生运用空间,即学生能够认识及评价学校空间的功能,并在原有空间的基础上创造“私密空间”;第三,即学生参与空间改造,学生在参与空间改造的活动中形成自我导向式教育,此时的空间成为隐性教育者。通过以上发现,可窥见学生视角呈现出以下特征:(1)学生的空间认知具有情境性;(2)学生的空间体验存在个体差异,且较为显著地体现在高学业成绩与低学业成绩群体、班干部与非班干部之间;(3)学生倾向选择带给其正向情感体验的空间,排斥具有负面经历和感受的空间;(4)学生的部分空间认知和需求与教育者、管理者、设计者立场以及教育空间变革的方向形成一定的对称性。研究认为,在学校空间的建构方面,学生立场不能被忽视,但也需加以规范,使其合乎教育的需要与目的。基于学生立场的学校空间构建思路应同时沿着学生对物理实体空间的认知、学生的心理诉求而行进,构建规范性与灵活性、安全性与自由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统一的物理空间,并尊重与关怀学生,让学生在心理上真正感到“属于空间”。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竞争力的加剧,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习者应具备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与人类终身发展的高阶思维能力。为此,现行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凝练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就特别强调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该模式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
学位
早期研究认为领导力是少数人所拥有的影响他人行为的一种能力,这种领导力是一部分人生来就具备的特质。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发现领导力是所有人都应具有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通过培养得以形成。在此背景下,学生领导力,特别是青少年领导力、高中生领导力、大学生领导力等研究领域备受关注,且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开展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学生的领导力主要由沟通与决策、理解自
学位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情况愈发受教育工作者重视,但实践中却发现农村地区的初中学生生物课堂参与情况并不理想,因此,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去提升学生的生物学课堂参与度具有重要的意义。PBL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认为课堂教学应从贴近学生自身生活的问题情境出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搜集相关信息,最终解决问题。为了探讨PBL模式对初中生生物学课堂参与度的影响
学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及其培养途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提升自主实践能力。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有着较高的教育价值和研究价值。本研究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项目式学习展开研究。理论方面,首先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视域下分析了项目式学习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学位
学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具有其不可被替代的作用。高中生物教材的系统规划和分类,可以进一步丰富论证式教学类型;论证案例的设计还可为一线教学提供参考,对今后中学生物学领域的论证式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借助科学论证能力测试问卷对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进行检测,从而明确论证式教学对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培养作用。研究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论证式教学方法研究的发展脉络、发展社会背景以及相关研究技术应用。从学生对生物学学习产
学位
生物学概念连接着众多的生物学事实和解释生命现象及规律的生命观念,《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内容聚焦大概念”的基本理念,并要求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达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2019年出版)也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概念的构建,凸显了生物学科对概念构建的重视。构建科学概念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概念及其转变为科学概念的过
学位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发布,课程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中,教学质量成为了讨论的热点,而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说是由教学决定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教学评价要促进学业发展。因此,寻求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以及起到学业评价促发展的教学设计模型是推进课程改革历程和落实课程标
学位
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和巩固生物学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依据。实验设计不仅是科学探究的环节之一,还在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形成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和科学思维养成的重要途径,对落实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PTA量表作为一种实操性强的评价工具,能够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学生的某种行为表现,PTA量表根据评分标准将学生的不同表现划定为不同的等级。它先
学位
加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多年的研究发现:国内外大、中、小学的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总体上较差,学生的科学本质观需要进一步提高。本研究通过梳理文献发现SSI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实施SSI教学影响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1)使用SSI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影响学生的科学本质观的可行性;(2)在SSI教学中显性科学本质教学是否较隐
学位
深度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高阶思维,强调学会学习、主动建构知识、迁移应用及批判反思。基于深度学习的时代背景与深化课程改革的需求,学习者的学习不能再停留在追求掌握知识的浅层学习,而应向更高层次的深度学习迈进。深度学习也将成为促进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本研究以高中生物学复习课为例,引入深度学习路径,探究“深度学习-复习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