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校本课程《植物的识别和分类》的开发和实施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jun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既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但经对现有的文献资料研究发现: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大多偏重于理论研究;一线学校的校本课程实践缺少对学校的资源特色和周边环境的认真考察;西安市的一线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项目甚少。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存在着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以西安市铁一中滨河学校为研究样本校,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特色资源,进行了《植物的识别和分类》校本课程选修课的实践探索,研究选用初二年级51位学生为研究样本,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实证研究。研究过程为:环境分析、目标定位、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本研究在环境分析、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有序地开展了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其中环境分析从国家政策(包括三级课程的划分、课程改革方向、补充课标设置)、学校校情(包括办学管理、地理环境、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学生学情(包括三维目标的设置、课程组织设置、课程评价设置、前学科知识水平)三个方面分析。目标定位严格按照课标中对课程目标设置的要求进行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设置和教学目标设置,并均从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了逐一分析。在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和实地考察分析后,本研究将《植物的识别和分类》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了四个主题:家乡文化知多少、植物分类知多少、滨河植物知多少、植物世界知多少。然后以主题的形式进行课程组织安排和实施。最后,本研究分别从目标设置是否达成、课程组织是否合理和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三个角度分别对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评价。课程实施结果显示,此校本课程可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同时,本课程自编的校本课程教材和课程评价环节中采用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也深受学生欢迎。通过《植物的识别和分类》这一校本课程的研究,本研究认为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必须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利用校内外的特色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将实施过程与提升学生动手、合作和创新能力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将校本课程立足于学校的教育实践之中,在育人中发挥校本课程的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以草坪杂草和昆虫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南京市不同管理措施的草坪杂草和昆虫种群结构的差异和分布规律,以及管理措施对两者发生的影响,探讨了施肥、浇灌和修草的作业对
<正>《马氏文通》(1898)中称介词为"介字",马建忠在卷一"正名""界说七"中说"凡虚字以联实字相关之义者,曰‘介字’"。"联实字相关之义"是指除去主宾两项外,其余实字要靠介字
<正>重金属来源广泛、毒性大、不能降解,进入环境之后对动植物和人类都有巨大的危害。虽然有研究表明可以分别利用吸附和解吸附的方式进行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与治理,然而常见的
会议
选择贵州省草海流域典型森林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对不同类型植被群落进行调查,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种间联结性、优势种种间关系以及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稳定
目的:了解农村社区医疗中康复现状。方法:对农村社区卫生院的274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中没有专门从事现代康复治疗的治疗师。在对治疗的需求程度、转诊意愿
2005年12月至2007年7月期间在能充分代表浙西南地区地貌特征、肥水条件、气候因素的衢州柑桔园进行了杂草野外调查,野外杂草化学防效试验,并对有关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了
本文根据甲醇储存过程特点,对甲醇罐区潜在危险性进行了分析,提出设计中应采取的防火间距、储罐型式、耐火等级、电气安全、减少蒸气排放、通风、惰化、阻火器、防止静电与雷
<正>关于辞书的排检体例,[捷]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认为"单个的编好的词条必须排列有序,成为一个整体。"并且主要立足于西方词典,指出"唯一切实可行的是按词目的字母顺序排列
<正>绪言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更是其他文化所不可取代的一种文明的体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可以说艺术设计能够带领我们走向对美的探究,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正义理论的提出,人们越来越关注全球环境正义、区域环境正义的合理性。本文分析了国际环境正义和区域环境正义存在的问题。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