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自然通风潜力研究 ——以广州为例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max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自然通风具有改善室内热舒适、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和节约建筑能耗等作用,符合绿色和健康建筑等新时代的建筑发展理念。夏热冬暖地区风资源丰富,当地建筑十分注重自然通风。对该地区的办公建筑开展自然通风潜力及设计策略研究,对于办公建筑的健康、舒适和节能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自然通风潜力(Natural ventilation potential NVP)是有效辅助和优化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手段。国内外相关研究丰富,已提出多种NVP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并给出不同地区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策略。现有研究普遍侧重气候因素而忽略建筑设计因素,且多从单方面的自然通风性能入手考察NVP,同时国内相关研究涉及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I、II、III气候区。针对现实背景需要和现有研究不足,本研究综合考虑健康、舒适、节能等多方面自然通风性能,提出两类新的建筑NVP评价指标。并基于参数设计化平台Grasshopper和建筑性能模拟工具集Ladybug&Honeybee,调用Energy Plus及其多区域网络通风模块,对夏热冬暖地区两类典型办公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进行参数化模拟寻优,以探究建筑设计因素导向的NVP及自然通风设计优化策略。模拟结果显示,促进普通办公建筑利用自然通风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方法为建筑朝向南偏东70°至正东向、较小的建筑密度和较大的窗墙比;促进大型办公建筑利用自然通风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方法为建筑朝向南偏东70°至80°或南偏西10°至20°、较大的窗墙比、较小的层数、中庭短长边比0.7和较小的中庭与办公区面积比。通过将新旧NVP指标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可知,本文提出的建筑NVP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以往气候NVP评价指标有适用条件的限制。本研究提出了两类建筑NVP评价指标并用模拟结果验证其合理性与价值,将为后续建筑设计因素导向的NVP研究提供参考,同时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自然通风优化设计的研究结果将为建筑师提供设计参考。
其他文献
聚羧酸系减水剂具有掺量低、减水率高、保坍性好等特点,能够在建筑工程中显著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但因为与其他外加剂存在相容性问题,在生产应用常遇到泌水离析等问题,而且随着高性能混凝土的出现,聚羧酸系减水剂也迫切需要在功能性上获得进一步提升,因此,研究新型聚羧酸系减水剂对建筑混凝土领域具有重大意义。木质素作为第一代减水剂,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保水性能,常被用作复配产品应用于混凝土外加剂领域。为了解决
行人重识别属于检索任务的子任务,该领域研究如何在来自不同角度的图片中识别出指定行人,可用于追踪嫌疑人、寻找失踪人口等实际应用中。随着这些实际应用的需求不断扩大,该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自深度学习和三元组损失被引入到行人重识别领域之后,基于三元组损失的深度学习算法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首选算法。深度学习拥有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而三元组损失则提供了高效的抽样策略,二者为提高行人重识别算法的表现
人体姿态迁移是指使目标图像中的人做出源图像中一个人相同的动作,并合成目标人物在该姿态下的图像,在动画生成、游戏设计、图像数据合成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没有新姿态下的纹理,传统的方法很难得到合理的结果。深度学习方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还是需要获取尽可能多的各个姿态和角度下的目标人体图像,即便如此,所合成的结果还是难以捕获目标人体的细节特征。本文提出部位可感知的人体姿态迁移方法,简称为BP
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理论可以远低于奈奎斯特采样频率对信号采样并实现高质量恢复信号,且在医学成像、信号处理、农业科学、遥感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近些年来压缩感知的研究出现了瓶颈,传统的压缩感知重建算法往往需要大量迭代优化,具有较高的计算时间复杂度,且重建质量有些不如人意。因此研究高质量的重建方法迫在眉睫。近几年出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压缩感知重建方法,这类方法
由于全面的车辆无人化为时尚远,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道路交通会处于有人驾驶车辆与无人驾驶的智能车辆同时行驶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智能车辆在有多条车道且多辆周围车辆参与的道路上行驶时,会面临周围交通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换道动作时,面临着较大的碰撞风险,形成了对轨迹规划算法更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要求。因此,针对结构化道路的多车交通环境,开展换道风险预测与轨迹规划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
传统的实验试错法选择结晶溶剂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CAMD)为结晶溶剂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对有机物冷却结晶过程溶剂进行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形成与之对应的CAMD问题,研究和开发实用性高的CAMD方法,为有机物冷却结晶过程设计并选择出性能较优的溶剂。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确定了溶剂的毒性、熔点、沸点、溶解性以及潜在回收率作为设计有机物冷却结晶过程溶剂的目标性质,并基于文献
电渗析是一种高效的脱盐技术,阴离子交换膜作为电渗析的核心,容易受到盐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目前已有的抗污膜存在抗污层不稳定的问题,制约了电渗析技术在处理高盐废水方面的应用。本论文为解决抗污阴离子交换膜的抗污层与膜本体连接不稳定的问题,研究了不同梯度交联原位互穿结构对改性阴离子交换膜电渗析和抗污性能的影响,初步探明了小分子污染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以及鸭蛋清蛋白对阴离子交换膜的污染机制,得到
随着消能减震技术的发展,不同类型消能部件被广泛应用于结构抗震中,但这些消能部件在实际应用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现有钢支撑布置常常会占用与分割室内使用空间,对结构使用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造成支撑在安装、维修和损坏更换上的困难。通过将支撑布置于结构外侧的方式,可以避免支撑对室内使用空间的影响和安装、维修上的麻烦,然而由于支撑外露,在外界温度作用下支撑中将产生附加内力,影响支撑正常使用,为此,本文研究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PET)瓶性能优良,价格合理,在饮料包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人们对其预制件——瓶坯的成型周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瓶坯的冷却时间占其成型周期的70%以上,缩短冷却时间是提高瓶坯的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瓶坯的成型过程进行分析,增加瓶坯的导热面积可以提高瓶坯的冷却效率。本文提出并研究异形结构的PET瓶坯,并以常规倒锥形瓶坯为基础瓶坯设计异形结构瓶坯。在保证成型瓶性能满足使用要求的条件
气候问题的日渐严峻和化石能源的逐渐紧缺引起了人类广泛的关注,因此人们将焦点集中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研究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会使电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能源比例升高,未来的城市配电网接入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既是趋势,也是研究热点和挑战。另一方面,直流输电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配电网直流负荷的增多,也使城市配电网中的直流比例会越来越高。所以未来的城市配电网发展趋势应是含可再生能源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城市配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