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藻毒素-LR在斑马鱼体内慢性毒性机制的研究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2000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囊藻毒素-LR(缩写为MCLR)为水体中毒性最强、最经常爆发的一种毒素,该毒素对生物体呈多种毒性效应(如肝毒性和神经毒性),然而其毒性作用机制至今还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工作以斑马鱼D.rerio为研究对象,进行不同低浓度MCLR(空白对照组、2和20μg/L毒素处理组,暴露时间为取斑马鱼的肝脏和大脑30d)慢性胁迫下鱼体内肝脏和大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即暴露30 d后,采用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简写为2-DE)和基质辅助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简写为MALDI-TOF/TOF-MS)等方法,研究MCLR胁迫下两种组织蛋白质表达图谱所发生的变化,找出发生显著变化的差异蛋白点,对其进行功能鉴定,继而揭示了由MCLR毒性引起的蛋白质组的变化;另外,本文测定了肝脏和大脑对MCLR的累积量及其蛋白磷酸酶(Protein phosphatase,简写为PP)的活性,同时也从超微结构水平来探讨MCLR所诱导的肝脏细胞损伤程度。该研究工作旨在探讨MCLR对鱼类的慢性毒害效应及其毒性机制,同时为可特异地指示MCs污染的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暴露结束后,毒素胁迫显著提高处理组斑马鱼肝脏内MCLR的累积量和PP活性,如空白对照组中没有检测到MCLR的含量,而2和20μg/L毒素处理组的MCLR含量分别为0.031和0.039μg/mg DW;同样地,相对于对照空白组,20μg/LMCLR处理组的PP活性显著提高2倍。有趣的是,免疫印记实验表明肝脏内蛋白磷酸酶2A(缩写为PP2A)含量与MCLR处理浓度无相关性。MCLR胁迫引起肝脏细胞超微结构的显著损伤: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处理组肝脏细胞内粗内质网发生普遍的肿胀,伴随着网槽的扩张或空泡化;线粒体也发生肿胀,许多线粒体失去嵴;最为明显的是,处理组肝脏细胞有蜂窝状结构体的出现。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有22个蛋白质斑点在毒素胁迫下发生显著的变化;经过鉴定,这些蛋白质参与细胞骨架的组装、大分子的代谢、氧化胁迫和信号传导;因此,MCLR慢性肝毒性可引起细胞骨架组装和生物大分子代谢的失常,诱导氧化胁迫的出现,伴随着细胞内信号传导的扰乱。另外,MCLR慢性肝毒性可能启动活性氧(缩写为ROS)途径,而不是PP途径,后者为该毒素急性毒害效应的主要机制。   2、暴露实验结束后,毒素胁迫显著提高斑马鱼大脑内MCLR含量和PP活性,如空白对照组中没有检测到MCLR的累积,而2和20μg/L MCLR处理组的毒素含量分别为0.030和0.053μg/mg DW;同样地,相对于对照空白组,20μg/L MCLR处理组的PP活性显著提高1.3倍。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大脑内有30个蛋白质斑点在毒素胁迫下发生显著的变化;经过鉴定,这些蛋白质参与细胞骨架的组装、生物大分子的代谢、氧化胁迫、信号传导、以及其它功能(如转运、蛋白质降解、细胞凋亡和蛋白质翻译)。综上所述,MCLR的神经毒性可引起氧化胁迫、细胞骨架组装和大分子代谢的异常,以及伴随着信号传导和其它功能(如蛋白质的降解、细胞转运、细胞凋亡和蛋白质翻译)的紊乱,暗示该毒素对斑马鱼大脑神经毒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斑马鱼大脑的PP活性随着MCLR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可能与毒素胁迫下PP2Cα2的诱导表达相关。另外,该研究提示MCLR的慢性神经毒性启动于ROS和PP途径,然而PP途径与PP2Cα2的显著上调相关的。最后,MCLR可能具有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效应,因为该毒素胁迫显著地诱导卵黄蛋白原的形成;然而具体原因和机制的探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MCLR肝脏毒性和神经毒性引起的蛋白质组变化很相似,即两种毒性均显著影响了参与细胞代谢、骨架蛋白组装、氧化胁迫和信号传导的细胞过程,说明了MCLR的多种毒性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呈一致性,虽然MCLR神经毒性还特异地影响了细胞转运、蛋白质降解、细胞凋亡和蛋白质翻译的生化过程;然而,即使MCLR两种毒性影响了相似的细胞过程(如细胞代谢、细胞骨架蛋白的组装、氧化胁迫和信号传导),具体参与的蛋白质却不相同,暗示该毒素肝毒性和神经毒性的毒害效应可能存在不同的生化机制。总之,本研究清楚地展现蛋白质组学技术可有效地对MCLR在斑马鱼体内肝毒性和神经毒性的毒害效应进行一些机制上的探讨。
其他文献
学位
生物炭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水环境保护、土壤改良及土壤生物化学过程中已彰显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目前对生物炭的改性和应用依然是一个热点,通过有机物或其他修饰剂对生物炭
随着微成形技术的发展,微注塑成型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微机械、微电子、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然而,由于微注塑成型中模具型腔的尺寸微小,其成型机理与传统注塑成型有许多不同,传统注塑成型的理论及方法已不能完全用来指导微型塑件的注塑成型。本课题在传统注塑成型数值模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微注塑成型机理,考虑微注塑成型中的微观因素,通过对ANSYS CFX软件的二次开发,弥补传统注塑成型模拟软件在微
柔性储能器件和弹性导体是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核心元件,研究与制备高性能的柔性储能器件和弹性导体是推动柔性/可穿戴电子技术进步的动力源泉。在柔性储能器件中,柔性超级电容器以其优异的能量存储性能、机械柔性和安全性等优点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虽然近年来柔性超级电容器和弹性导体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是柔性超级电容器和弹性导体在柔性/可穿戴领域的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柔性超级电容器中存在电极材料
学位
本研究以矿山含镉废水为对象,借鉴了大量国内外对人工湿地的研究成果,采用西南科技大学研发的立体生态净化床系统,对矿山含镉废水的处理效果进行试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近年来,温室效应以及由其引起的环境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CO2的捕获、分离与封存成为遏制CO2排放,减少大气中CO2浓度的有效方法之一。Li4SiO4作为高温下(500℃-720℃)循环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强度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探讨和实现金属材料在更高强度下的强韧匹配,是当前国际上金属结构材料研究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中以纳米结构材料研究为
纳米材料及其功能化复合材料因其表面富含多种官能团,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吸附研究领域。着重于高效吸附材料的探索而对其表面基团进行修饰,不同的材料结构和不同表面的基团对于重金属污染的吸附,已经成为新型吸附材料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对工程纳米材料(氧化锌(ZnO)、二氧化钛(TiO_2)、氧化石墨烯(GO))及其复合材料(氧化锌-氧化石墨烯(ZnO-GO)、氧化锌-壳聚糖(ZnO-CS)、氧化石墨烯-壳聚糖(
开发新型替代能源是解决目前能源危机的迫切课题。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核能等新型能源的应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状况。同时,提高有限能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能源的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