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归还的主要形式,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养分释放(N,P,K),对维持土壤肥力、保持植物再生长,养分的可利用性,促进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循环和养分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凋落物作为养分的基本载体,在养分循环中是连接植物与土壤的“纽带”。研究不同类型森林凋落物在不同的外界因素的条件下分解速率以及养分释放动态,有助于丰富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过程的认识。本次实验应用网袋法研究安徽省石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土壤施加外源N、P的情况下,甜槠、苦槠两种优势树种凋落物分解的过程,及其C.N.P.K.Ca元素的动态变化。实验共设置大山与矶滩两块样地,其中大山设置4块(即对照组、高氮、高氮+高磷、低氮)处理,矶滩设置3块(包括对照组、高氮+高磷、高氮)处理。养分添加设计具体如下:高氮100kg N·hm-2·a-1,高氮+磷100kg N·hm-2·a-1+50kg P·hm-2·-1,低氮50kg N·hm-2·a1;每月平均施用。将NH4N03或Ca(H2P04)2溶于20L水混合均匀,用背式喷雾器均匀地喷洒到对应样方林下,对照区则喷洒相同量的水,以减少因外加的水而造成不同影响。根据一年多的分解实验现结果表明:(1)由实验可知,凋落物分解速率因不同环境与不同施肥状况而异,本次实验凋落物分解速率因外源元素的补充而出现显著差异。分解末期(分解480天)高氮+磷与高氮处理分解速率明显低于对照、低氮处理。前半年的质量损失均是较快的,明显高于分解后期。(2)通过Olson指数衰减模型分析,各凋落物分解50%(T05)与95%(T095)所用时间,其大小依次为:高氮+磷>高氮>低氮>对照。大山与矶滩两地,在相同处理下凋落物分解速率略有区别,通过衰减模型得到完全分解所用时间为7-17年,这与前人所做的结论相吻合的。凋落物的初始N浓度、外源元素通过微生物因素对凋落物的补充、木质素/N比率以及水热因素是导致凋落物分解快慢顺序的主要原因。(3)P元素存不同立地环境与不同施肥状况下均出现有净固滞现象,P主要以复合函数形式释放,其中以高氮+磷处理尤为突出。大山与矶滩两地均是如此,而P对凋落物以及分解者的调节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C是构成凋落物的主要组成元素,在释放中呈现稳固上升的趋势。从元素动态模型上看,C、N元素均具有元素本身释放与干物质消失的双重释放格局,其中C是被公认控制N循环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发现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对温度的敏感性,影响其C元素的固滞与释放。N对分解作用的影响是显著的,C/N比则被认为是体现分解速率最理想的指标,初始N浓度与C/N是最早被用来体现分解速率的数值。不同的元素转移方式决定了凋落物中元素丢失的速度。通过施加N肥,凋落物中N浓度的改变而影响了木质素的含量,间接影响了分解的平衡。本次实验凋落物中N含量的增加与微生物固N、降水及菌根的吸收等密切相关。Ca元素的流动性较差。本次实验可以看出,随时间的推移,不同样地总体均呈现出缓慢释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