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930年代杂文与思想的生成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yjia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研究一直是现代文学史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从批判理论入手,对鲁迅1930年代杂文进行新的解读。本文首先将梳理出西方批判理论脉络中的“散文”与“反文学”概念,这些概念与鲁迅对于“杂文”概念的讨论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鲁迅本人也把杂文看作是对“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的反抗。杂文与批判理论都是在寻找文学中的异质性因素与潜在的反抗性。当代的鲁迅思想研究界也深受批判理论的影响,将鲁迅看作是对现代主义与西方现代性的反抗。在第一章的文献综述中,我将凸显出鲁迅主体建构的理论局限性。鲁迅主体被认为具有深刻的反现代性。本文试图指出,竹内好等人所理解的这个大写的主体仍旧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反题,就算是中国式的、东方式的主体意识,也没有超乎霸权主义辩证法逻辑的框架。由此,本文提出的思想“生成”将避开理性主体意识的建构逻辑,转而从感觉的逻辑出发,追寻杂文文本的脉络。第二章“鲁迅1930年代杂文的时间感”追溯鲁迅在当时对革命时间的独特理解。革命并不等于激进的历史观念。虽然现实处于“危机”时刻,但鲁迅仍然保留了对时间理解的开放性。时间是“非急进”的,是生与死的“极期”,是杂文所展开的“粪帚战”。历史的消逝与油滑的时间感将打破杂文与小说的时间锁链。第三章“鲁迅1930年代杂文的空间感”解读鲁迅对于当时上海的空间感受。鲁迅并没有预设一个典型的“公共空间”,相反,他始终提醒读者这是一个“伪自由”的言论空间。在摩登上海的空间中,他观察到各种隐秘的动作,通过对细微动作的描述来分析权力结构的中间机制,各种巡捕、“西崽”填充了帝国主义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在上海租界的空间。而鲁迅本人“杂处”于上海里弄的生活经验,则又极大地影响了他晚年的思想。在结论部分,本文将概括地指出,鲁迅整个1930年代的杂文创作都包含着其特有的时间感与空间感,超越文学中“新”与“旧”的两难悖论。这是对理论的回应,同时也是思想的生成过程。
其他文献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小企业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缺陷渐渐成为制约其成长的桎梏。由于社会、历史和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才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往往难
在湖羊冻精基础稀释液中分别添加原花青素(PC),使其最终质量浓度为0μg/mL(CK)、10μg/mL、20μg/mL、40μg/mL、60μg/mL,经冷冻解冻后对精子质量进行检测,探讨原花青素对湖
环保装饰材料又称之为绿色装饰材料,是一种既不破坏环境,又能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资源,满足社会发展的新型装饰材料。绿色,代表生命、健康和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人类社会
颍川庾氏家族是两晋时期功勋卓著的世家大族,庾氏一族累积数代之功,勤修家风家学,于东晋一朝在政治文化各方面达到鼎盛,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庾氏家族也是东晋四大文艺世家之一,在
叶广芩是清贵族后裔,曾有过显赫的家世,亦经历了倾家覆国的巨大变故,同时具有外省人的身份与留学日本的异域生活背景。通过对众文化的多重体验,叶广芩的创作倾向渐渐明晰,即
18m疏航艇是为浙江省湖州市港航管理局设计的1艘公务船,专用于杭嘉湖内河主干线航道疏航、抢险等工作.
洛夫作为台湾极富影响力的现代派诗人,在其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死亡想象”作为其重要的诗歌主题得到了深入而广泛的诠释。归根溯源,从早期的战争创伤,到贯穿其一生的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具有明显的身体性。“身体”视域的引入,有助于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身体形塑与传承等关键议题的深入讨论。身体传承成为非物质
在民事诉讼活动中,证人出庭作证对于案件的公正审理和审判活动的高效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证人出庭作证已经很难实
宜万铁路全长377km,全线共有隧道159座。在隧道施工中,遇到不良地质,特别是水害时,注浆堵水加固技术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辅助工法。本文介绍了隧道工程注浆分类,对注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