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用薏苡分子标记开发及其物理休眠基因CaSdr1的初定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m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薏苡(Coix Lacryma-jobi L.)是一种重要的药用作物,与玉米、小麦等同属禾本科。我国主要投入使用的薏苡大都为栽培品种,而与传统栽培薏苡相比,野生薏苡具有饲用品质优良、抗逆性突出、生物量大等优点,是一种重要的禾草种质资源。本课题组利用野生薏苡选育出的饲用薏苡品种大黑山薏苡已在我国西南地区得到较大面积推广。然而,饲用薏苡种子发芽慢,休眠期较长的问题,限制了其在生产中的更广泛应用。因而鉴定和克隆控制薏苡休眠性状的基因,寻找打破其种子休眠的方法对饲用薏苡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黑山薏苡和小白壳薏苡两个材料作为亲本,通过对它们进行表型观察与鉴定,构建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开发标记设计引物进行休眠相关基因的初步定位等手段来寻找控制休眠的基因,锚定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为饲用薏苡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饲用薏苡种子休眠分子机理的解析奠定基础。通过实验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大黑山薏苡和小白壳薏苡两个材料的种子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发芽实验,总共4组,分别为带总苞的大黑山种子和小白壳种子,去除总苞的大黑山种子和小白壳种子,通过比较发现,有总苞的大黑山薏苡和小白壳薏苡种子的发芽率差异显著,大黑山种子休眠期长,发芽率差,在10d时仅有28%的种子发芽,20d时发芽率也只有59%左右;小白壳种子休眠期短,发芽率好,9d时发芽率即能达到90%以上;去掉总苞的大黑山薏苡的种子发芽率与带总苞的大黑山种子的发芽率相比显著提高,休眠期缩短,9d时的发芽率能达90%以上,与不带总苞的小白壳薏苡种子的发芽情况差异不显著;而带总苞与不带总苞的小白壳薏苡种子之间的发芽情况差异并不显著,9d时发芽率均在9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珐琅质总苞是导致饲用薏苡休眠的主要原因。2.对两个材料种子的总苞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两者总苞的质地差异明显,大黑山薏苡总苞为珐琅质,光滑无条纹,小白壳薏苡总苞为膜质,有纵向条纹。两种类型的总苞在用刀片切开后发现两者总苞厚度差异明显,大黑山薏苡的总苞厚,小白壳薏苡的总苞薄,进而用冷冻切片机对两者的总苞进行横向切片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照相,对它们总苞的横切厚度进行测量,大黑山薏苡总苞的横切厚度平均为472.9μm,小白壳薏苡总苞的横切厚度平均为170.1μm,两者之间差异显著。将新鲜的总苞取回用卡诺固定液固定后制成石蜡切片,在扫描电镜下进行显微结构的观察,发现大黑山薏苡总苞大维管束周围的厚壁细胞大,小白壳薏苡总苞大维管束周围的厚壁细胞小且与上表皮连接,这便造成了珐琅质总苞与膜质总苞在厚度及硬度上的显著差异。3.利用大黑山薏苡为父本,小白壳薏苡为母本杂交得到了F1,经鉴定,F1植株所结的种子总苞类型均为珐琅质。用母本小白壳薏苡作为轮回亲本与F1回交后构建了BC1分离群体,包含1022个单株,群体内总苞类型有膜质和珐琅质两种,经田间统计,其中495个总苞类型为膜质,527个总苞类型为珐琅质;F1自交构建了F2分离群体,共1827个单株,其中490个为膜质总苞,1337个为珐琅质总苞。经过卡方检验(χ~2)可以认定BC1群体总苞表型的分离比为1:1,F2群体的分离比为3:1(珐琅质:膜质),均符合单基因控制的孟德尔分离定律,表明薏苡物理休眠性状是由单基因控制的,将此基因命名为Ca Sdr1(Coix agresitis L.seed dormancy1),且珐琅质总苞类型对膜质总苞类型为显性。4.对两个亲本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利用软件进行比对并进行In Del识别,检测到10758个In Del,其中的7037条序列能设计出适合扩增的引物,于是我们得到了7037个实用In Del标记,均匀随机地选取其中的50个标记进行多态性验证,其中17个标记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占总数的34%。5.在开发的7037个In Del标记中选取891个在两个亲本之间进行多态性筛选,得到稳定存在多态性的标记289个,再用BSA法进行连锁标记的寻找,得到In Del226、In Del420和In Del732三个连锁标记,用它们分别对BC1分离群体的隐性单株和F2分离群体进行初定位检测,最终将物理休眠基因Ca Sdr1定位在标记In Del226与In Del732之间。
其他文献
太空特殊的环境对植物种子的遗传变异具有很强的诱变作用,一般太空诱变的突变频率是自然突变频率的100倍以上,同时其诱发变异的类型丰富,变异程度深,是植物诱变育种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探究空间诱变对植物基因组DNA序列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对课题组前期发现的玉米太空诱变幼苗白化突变体ysa与矮杆突变体d18-599进行了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的预测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分子标记定位技术,将ysa突变基
学位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它在饲料加工及其他工业原料加工方面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因此,玉米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类和牲畜的营养健康。玉米籽粒的颜色多种多样且变化复杂,类胡萝卜素是影响玉米籽粒颜色的物质之一。玉米籽粒中含有丰富的类胡萝卜素,如玉米黄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隐黄素、叶黄素等,均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所以,鉴定并解析玉米籽粒颜色突变体,发掘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及辅助因子,研
学位
黑米和红米是最常见也是研究得较多的有色米,黑米富含花色素,红米含有丰富的原花色素。大量研究表明有色米除了含有丰富的花色素以外,还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具有很强的生理功能活性,如抗氧化,抗衰老,抗癌等。因而成为重要的天然保健食品而被大量的研究。本文结合转录组,代谢产物和生理学功能,对三种不同颜色的水稻进行了研究,旨在寻找调控类黄酮生物合成的遗传因子和具有更强生理功能活性的类黄酮类成分。结合生理功能
学位
钙调磷酸酶B类蛋白(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CBL)是一类Ca2+感受器,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CBL与其靶蛋白CIPK结合形成复合体,参与形成复杂的信号转导通路网络。烟草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研究烟草Nt CBL基因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通过CBLs的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同源克隆,通过RT-PCR扩
学位
phasiRNA(phased,secondary,small interfering RNA)是一类特殊的非编码小RNA,研究发现它在植物细胞核雄性不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其在细胞质雄性不育中的有关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对玉米C型不育系C48-2与保持系48-2花粉母细胞时期(Pollen mother cell,PMC)及小孢子单核期(Uninucleate microspore,UM)的花
学位
玉米(Zea mays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粮用、饲用、能源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玉米产量的提高始终是育种家关心的问题。玉米是C4植物,具有更为高效的光合作用,叶绿体作为光合作用的场所,对其发育、合成及代谢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进行克隆、鉴定和功能解析,同时对光合作用途径中的关键基因进行应用研究,对改良和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前期利用EMS突变体构建、表型鉴定、遗传分析及图位克
学位
滇杨(Populus yunnanensis)是我国乡土杨柳科树种,具有速生、抗逆境等优良特性。同时,杨树也是典型的雌雄异株植物,前期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杨树对环境胁迫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别间对养分和水分的竞争存在不同的能力。但是,目前对不同性别间有关光照的竞争研究十分缺乏,不利于认识野外郁闭条件下杨树幼苗的天然更新及性别比例变化。因此,本研究以滇杨雌雄幼苗为实验对象,采用盆栽控制试验,在10
学位
为解决国内种苗资源短缺问题,经过3年的攻关研究,已成功建立了蓝花丹组织培养无菌快繁体系。但在进一步的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中,不定根形成和发育出现不稳定现象,具体表现为不同激素条件下生根的速度和类型均有很大差异,且在连续培养后生根和发育效果参差不齐。生根是该组培快繁体系的关键环节,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不仅常用于改善组织培养的条件,还可增强生根能力。本研究首先在茎段外植体不定根的形成过程中,结合表观变化
学位
玉米叶片作为源,是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其光合作用对干物质的积累及产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玉米叶发育受一系列基因的调控,任何一个发生突变都可能会导致叶片形态或叶片组分、含量发生变化。叶型突变是育种家追求“理想株型”的宝贵材料,因而,克隆与玉米叶型发育有关的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解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玉米EMS(甲基磺酸乙酯)突变体库是进行玉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宝库”。本课题组利用EMS诱
学位
蓝花丹是一种集观赏和药用价值的园林造景新材料。自非洲引种我国四川栽培,观察到当年生枝条开花,且花期长,耐修剪,萌蘖能力强。修剪可调节植株营养分配改变碳氮营养分配,对植物营养和生殖生长起到关键作用。为探究不同程度修剪对蓝花丹生长、营养分配、源库关系影响,本研究以五年生植株材料,设计四种(不短截、短截1/5、短截2/5、短截3/5)不同强度的修剪方式,结合田间抽样统计分析,综合比较了不同短截强度下蓝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