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行动逻辑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rwf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网络群体性事件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机制和发展规律;梳理出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指出当前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文章得出结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其行动既受到勒庞所研究的心理因素影响,又受到奥尔森所强调的理性因素影响;同时,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批判式集体行动,其批判性特征使得“搭便车”现象恰恰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因。文章主要分成四个部分具体加以分析论证:第一部分,导论。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梳理,总结目前研究状况的局限性:第一,研究网络的文章较多,但以网络群体性事件为研究重点的较少;第二,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文章较多,但主要是有关现实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而有关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较少;第三,研究集体行动的文章较多,但以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对具体集体行动理论进行修正的较少;第四,研究勒庞和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较多,但将勒庞和奥尔森的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相结合进行研究的较少。本文的新意就在于:以勒庞和奥尔森有关集体行动的理论为主要分析框架,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行动逻辑进行研究。第二部分,勒庞和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概述及其反思。勒庞研究指出偶然聚集到一起的人群具有数量和力量双重优势,易受暗示和轻信,并且存在传染现象,而这种特点确实在于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奥尔森研究指出集体中的成员会通过理性计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但是“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使得集体行动难以实现。本文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行为确实存在着理性计算,但是由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批判性特征,“搭便车”现象正好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实现的重要原因。文章最后指出: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批判性,是一种感性和理性并存的特殊集体行动。第三部分,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的机制探析。第一,怨恨的积累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心理基础。利益直接受损、相对剥夺感增强、核心价值受挑战、当局危机处理不当构成主要原因。第二,理性的计算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理性的计算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搭便车”现象。第三,适当的动员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必要条件。舆论的力量、符号的出现和意义的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四,传统媒体和政府权力的加入和互动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客观产物。第四部分,结论。对全文进行回顾总结,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制与防范再做进一步深入思考,力求达到理论上的升华。同时,通过联系“阿拉伯之春”等现实群体性事件,文章指出网络群体性事件可能成为现实群体性事件的“第二战场”,不断扩大和蔓延网络群体性事件则有可能转化成为现实群体性事件,以此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现实群体性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转化作进一步探讨。
其他文献
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一直是数据库和人工智能领域持续的热点研究问题。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数据挖掘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
通过文献史料,结合历代学者对同姓不婚的观点和看法,着力从“畏乱灾说”、“优生说”、“宗法说”、“人伦说”等几方面研究分析了周人“同姓不婚”的原因和影响。并论述了“同
<正> 从16世纪起,一股奢侈之风起于青萍之末,弥漫于法国朝野。上自王公、下至商贾,臣民竞相豪奢;虽经内乱与宗教分裂,一直保持着盛而不衰的势头。在这股奢靡风气的影响下,法
企业的战略规划,是指企业依据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和能力状况,为了实现其生存和长期稳定发展,获得长期发展所必需的竞争优势,对发展目标、实现途径和手段所进行的总体谋划。本文对
跨文化交际学自从1983年"跨入"中国大陆以来,大量文献可以说明国内研究状况可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1)1983—1994年为第一阶段,主要特点为引介美国跨文化交际学和零散研究;(2)
<正> 《喜欢和讨厌的心理学》是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教授、文学博士诧摩武俊先生于1981年出版的著作。到1987年,仅6年时间,就已再版了17次。这说明该书在日本是颇受欢迎的。在我
本文从地缘势力这一理性或者中立的平台出发,结合各方追求地缘利益的共同点,对西安事变进行研究;借助西安事变这一典型重大事件,试图研究近代地缘势力的一些属性。本文尝试解
文章阐述了琼崖革命根据地的财政收入来源和财政管理措施,分析了财政建设的奠基作用。指出,琼崖革命根据地创造性地制定了许多财政方面的原则和政策,积极地调节着社会各阶级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后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本文按照随机数字法将6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
地矿工程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工程技术领域之一,其所研究的对象地质体和采矿工程内在的特征使得三维矿产资源管理在地矿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GIS技术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