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对“格物致知”的多维化诠释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kai_zhangz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两宋起,随着《大学》受到的关注度逐渐上升,“三纲领八条目”这一重要概念被提炼了出来。“格物致知”作为儒家“八条目”修养功夫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也逐渐被儒家学者所重视,并在其内涵上不断进行发掘诠释,成为了传统儒家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范畴。历代学者在构建自家学说的理论体系时,无不重视在“格物致知”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发挥和构建。其中,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格物致知”观诠释最为突出,也最具有针对性。程朱理学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格物”即是为了穷尽事物之理,穷尽事物之理自然知致,形成了求知于物的理学“格物致知”工夫论。而心学“格物致知”观自陆九渊“发明本心”方法论始,经由王守仁加以“致吾心之良知”的发挥,形成了求知于心的格物致知观点,与理学“即物穷理”的格致论在诠释维度上体现为相反的路径。如此,对“格物致知”诠释观点的沃土已然形成。自此之后,杨简、罗钦顺、王夫之等人从自身的修养体验角度分别对程朱、陆王加以批判圆融,或试图分离外向、内向的格致方式,或寻求内外结合,形成了多种维度的诠释格局。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先秦、汉唐以及宋明儒家的“格物致知”论多是侧重人伦道理的,有程朱学派从“天理”角度进行诠释;也有陆王学派从“本心”、“良知”角度进行诠释;还有诸如杨简、罗钦顺在“心”与“理”之间的踌躇徘徊。其目的不约而同地落脚在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上。无论是“即物穷理”、“发明本心”,还是“致吾心之良知”的格物致知方法,都是在于维护封建社会君臣、父子等人伦道德之理。自明末清初至清中期以后,随着西方自然科学的流入,“格物致知”逐步从对人伦准则意义上“天理”的澄明、体证,转变到对纯粹自然规则意义上“物理”的探索和研究,在“复尽天理”与“穷尽物理”的碰撞与圆融中,在实学思潮的推动下,学界对“格物致知”的诠释重在突出细致辨别、精准认知、历练习行等科学研究方法与实践精神。从对“格物致知”诠释的逻辑方向上来看,主要分为“外格于物”和“内格于心”两种维度。程朱理学认为格物是通过格客观世界之物的外向途径,进而“致知”认识天理;陆王心学则认为“心”是构成世界的主体,“格物”只需向内求索,格“本心”或是“良知”,以实现本心发明或致良知,从而体认天理。但无论是向外还是向内,他们都承认“天理”的存在,造成方向维度上有内外差别的主要原因是陆王心学更为突出“心”的主观作用,更为注重个人在接近“天理”时的主观内心体验。明末清初以前的主要可以分为内向求心、外向求理两条诠释路径,互相纠葛批判,但其最终目标是求取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之“天理”。到明末清初以后,随着东西方交流的逐渐加深,西方自然科学的舶来使儒家学者对诠释“格物致知”产生了根本性变化,方以智提出“物有其故,实考究之”、颜元主张“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说明他们关注的重点从人伦道德转向了自然事物,从空谈转向了实践,真正发挥了“格物致知”的经世致用作用。
其他文献
以苏北泗阳县为样本,对随机抽取的202户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在系统分析农户的信贷需求特征和全面考察江苏省苏北农村金融服务和农村金融制度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了现阶段苏北农
介绍了CAN总线的特点及其在加速器现场设备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并且详细阐述了该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基于CAN总线的通用设备控制器的设计。
本文基于城市化的内涵,从经济、人口、社会、基础设施和生态五个方面构建了四川省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文献调查搜集了相关指标数据,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18个地
<正> “是”字是比较特殊而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动词。它不表示具体动作行为,用在句中起判断说明的作用,这类句型很多,在说话、写文章中起着重要作用。如赵紫阳的《沿着有中国
球磨机制粉系统能否投入自动控制的关键问题是对磨内载煤量的有效测量。分析了球磨机轴振频谱的特性 ,提出特征谱识别载煤量的方法 ,并给出了实施效果。
选用36周龄新扬州鸡600只,按2&#215;2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个处理(高钙低磷处理、高钙高磷处理、低钙低磷处理、低钙高磷处理),每处理5次重复,分别饲喂不同钙磷水平的玉米-豆粕型
提出了一种光电烟温复合探测器,它利用光敏元件接收烟雾粒了对红外脉冲光的散射信号,并利用半导体感温元件检测温度变化,经火险探测算法处理后输出相应的报警信号。这种探测器不
建筑企业依托职业院校开展员工培训是我国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具体要求,本文阐述了建筑企业通过职业院校进行员工培训的政策支持、可实施性和制约性,对将要开展员
<正> 图书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其作用日趋突出,社会地位日益增高。党的十三大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