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译词习得因其特殊性被认为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少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双语词汇加工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探讨,但很少涉及到同译词加工尤其是同译效应的研究。目前为止,国内外少部分学者通过对二语为英语的双语者或多语者在同译词加工中的研究中为一语同译效应的存在提供了多方面的证据,而二语同译效应的存在则因实验条件不同略有差异。因此,基于前人研究,本文通过采用ERPs技术,以“反应时”和“脑电”作为指标,探讨中国EFL学习者英、汉词汇加工中的同译效应。具体研究问题为:(1)中国EFL学习者在加工英语同译词对时是否会发生汉语(一语)同译效应?(2)中国EFL学习者在加工汉语同译词对时是否会发生英语(二语)同译效应?(3)中国EFL学习者在英、汉同译词对加工中的同译效应是否存在非对称性?本研究采用3(加工条件:无启动、阈下启动、阈上启动)×2(加工语言:英语、汉语)被试内实验设计,分为六个部分:无启动英语词汇加工、阈下启动英语词汇加工、阈上启动英语词汇加工、无启动汉语词汇加工、阈下启动汉语词汇加工、阈上启动汉语词汇加工。实验选取四川外国语大学22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被试,采用词汇真假判断任务,以共享同一汉语翻译的英语词对和共享同一英语翻译的汉语词以及作为控制材料的英、汉语义无关词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对目标词汇进行真假判断。实验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外语学习认知神经重点实验室”完成,通过Neuroscan4.5软件采集并分析脑电数据,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对离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1)行为数据显示,在无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加工中,被试对英语同译词对和英语无关词(F=.166,p=.848>.05)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说明一语同译效应没有发生;被试对汉语同译词对(F=6.137,p=.026<.05),汉语同译词一和汉语无关词(F=9.765,p=.007<.05),汉语同译词二和汉语无关词(F=28.399,p=.000<.05)的反应时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二语同译效应没有发生。在阈下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加工中,被试对英语同译词对(F=1.868,p=.192>.05)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对英语同译词对一和英语无关词(F=15.575,p=.001<.05)、英语同译词对二和英语无关词(F=12.469,p=.003<.05)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说明一语同译效应发生;被试只有对汉语同译词对一和汉语无关词(F=5.934,p=.028<.05)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说明二语同译效应没有发生。在阈上条件下的词汇加工中,被试对英语同译词对(F=8.814,p=.010<.05)、英语同译词对一和英语无关词(F=40.13,p=.000<.05)、英语同译词对二和英语无关词(F=5.366,p=.035<.05)的反应时均有显著差异,说明一语同译效应没有发生;被试只有对汉语同译词一和汉语无关词(F=7.514,p=.015<.05)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说明二语同译效应没有发生。(2)脑电数据显示,被试对三种语言加工条件下的英、汉词汇的加工均诱发了明显的N100、N200、N400三个脑电成分。在无启动条件下,被试对英语词汇加工所诱发的N100、P200和N400在波潜伏期、波幅和平均波幅上无显著差异,说明一语同译效应没有发生;被试对汉语同译词对和汉语无关词的加工在N400波幅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755>.05),说明二语同译效应没有发生。在阈下启动条件下,被试对英语无关词的加工比英语同译词对诱发了潜伏期更长的N400,说明一语同译效应发生;被试对汉语词汇的加工所诱发的N100、P200和N400在波幅上无显著差异,说明二语同译效应没有发生。在阈上启动条件下,被试对英语同译词对的加工(p=.664>.05)在N400潜伏期上无显著差异,英语同译词对一和英语无关词(p=.018<.05),英语同译词对二和英语无关词(p=.004<.05)在N400潜伏期上有显著差异,说明一语同译效应发生;被试对汉语同译词对的加工(p=.388>.05)在N400波幅上无显著差异,汉语同译词一和汉语无关词(p=.001<.05),汉语同译词二和汉语无关词(p=.018<.05)有显著差异,说明二语同译效应发生。综合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在无启动条件下,一语同译效应和二语同译效应均没有发生;在阈下启动条件下,只有一语同译效应发生;在阈上启动条件下,一语同译效应和二语同译效应均发生。这表明,中国EFL学习者在英、汉同译词对加工中的同译效应表现出非对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