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构主义理论探讨新中国中美关系的变化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首先试图探讨国际政治理论上的物质、力量问题和规范、认同问题,同时介绍一些学者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尤其是认识、认同问题和它们跟均势理论、安全理论有什么具体相关性.其次是简单地指出,跟"认识"有关的敏感性概念及跟"物质"有关的脆弱性概念,然后把这一些建构主义理论观点运用于阐释具体中美关系和中国对美政策的重要问题.中美之间的关系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50、60年代冷战时期,70年代冷战时期,80、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以及冷战后时期.文章一方面要探讨中国对美国采取的或者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态度的变化,另一方面要用建构主义理论解释其态度变化的原因.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基本上是在美苏对立影响圈之内.因此,意识形态的作用极其重大,最终导致中美各自对对方的认识也十分有限.尽管如此,冷战时期即70年代初期出现了上海联合公报,这就说明双方开始通过一些渠道来"认识"对方.也可以说,各自不断发出"信号".上海联合公报是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一度恶化的中美关系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转机,也可以称"重大突破".不过,中美建交直到70年代末才完成.为什么呢?因为中美关系里面有许多太敏感的部分,如台湾问题就是当时建交的绊脚石,也是一直影响来着中美双方相互认识的一块绊脚石.改革开放后的中美关系随着集体认同的扩大逐步走向稳定.中国在国际社会里的活动也大幅度增加.中国外交政策一直是中国内外现实反映.中国是推动多极化的一把轴,它不是向往单极的另一个国家.因此美国对华认识也大致趋向友好.90年代也就是冷战后的时代,可以说它是美国单极力量大大扩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站在岔道口而面临选择,是对抗这个单极?还是要顺应它?因为中国是前苏联消失以后唯一能对付超级大国美国的潜在能力国家.冷战后时期的初期是均势力量太不平衡的时期.这段时期的中国没有表现出向往均势的对抗姿态,却表现出顺应姿态.然而,在20世纪末,中国一时表现出对抗美国推行单极化的强劲姿态.该文把出现这一变化原因归于“认识”的变化.总而言之,该文试图阐明的几个结论点是:第一,以前的主流国际政治理论即现实主义理论已不能够说明新中国中美关系,因而不得不用建构主义理论来弥补现实主义理论的缺点.第二,用建构主义理论来说明中美关系中一些关键性问题更有效.第三,新中国中美关系里一直存在着特别敏感的部分,它们包含着历史、政治原因.第四,就中国的立场来说,主权拥护问题和台湾问题是最为敏感的部分.
其他文献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追溯倾销及反倾销的历史,以两个反倾销大户--美国和欧盟为例,来分析在反倾销不同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不公平、不合理及其成因。其中既包括实体方面,也包括程序方面
近年时间,随着国内外交流越加频繁,国内各美术学院的开放眼光和艺术发展趋势的指引,在艺术作品创作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媒介和材料类别,直接影响为多利用新媒体手段介入到
该文在收集区域地质环境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钻孔调查研究,分析了正街村4组浅层堆积体滑坡的基本特征,利用传递系数法和有限元数值分析法分别对滑坡变形破坏模式进行分析,
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元素,其发展可以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发展的同
玉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赣浙闽三省的交通要冲,素有“两江锁钥、八省通衢”之称,因境内有“天帝遗玉,山神藏焉”的怀玉山而得名,玉山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
人口转变是挑战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将引致深刻的社会变革。从家庭年龄结构层面来看,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通过影响家庭成员在劳动力市场的参与、家庭收入的安排和支配、
缺少客观化诉讼,是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一个重大缺陷。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只设立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诉讼种类,即保护当事人主观权利的主观诉讼,而没有专门
“以教定学”,以教师“讲”为中心,让学生配合并适应教师教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发挥和身心发展,这显然也不适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文通过对美国法上异议股东的估价权制度(Dissenting Shareholder’s Appraisal Right)的研究,提出在中国公司法上构建这一制度的有关建议。本文的理论框架大致如下: 前言
法律经济学作为法学分析方法之一,自上一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至今已经历了一个此起彼伏的周期,并最终因其合理的内核而获得了稳定的生命力,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它已被运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