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十堰地区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来源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qwsqwsqw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不能忽略也不容我们忽略的就是传统文化问题。传统文化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挖掘的。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还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但是在研究和挖掘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区分其精华和糟粕,同时还要发展改造利用传统文化为现实服务。  本文以较为翔实的资料,对十堰地区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梳理,针对在传承与创新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准确的提出十堰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和创新中的对策。全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十堰地区农村传统文化概况。十堰地区(即鄂西北地区,含神农架林区)地处中国腹地,在东西交融、南北交汇的聚合点上。这种有利的区位优势,使中原文化的庄重博达、三秦文化的浑厚质朴、巴蜀文化的华丽神奇、荆楚文化的绚烂多姿,都不断地输入并影响着本土文化,在十堰文化形态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文化元素的移动和介入。历史上的多次移民活动,使十堰地区农耕文化经过相互接触、彼此融合,再产生发展成为不同历史阶段文化圈的变迁,在现存的民间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横向空间并存的差异。在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到纵向历史不同阶段的文化相关的差异。十堰地区的文化构成主要是农耕文化,神农文化,巴楚、秦巴文化,移民文化,武当文化。这些文化元素在十堰地区的融合过程中溶化在民众生命和生活中,提供了孕育民间传统文化的土壤,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空间。十堰地区农村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传统性、兼容性与和谐性、时代性等。十堰地区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极富精神价值、独特的历史价值、巨大的文化价值、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为提高十堰区域文化地位,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十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部分分析十堰地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传统优良乡风逐步流失,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十堰地区外出打工的农民日益增多,农村人口的流动性不断增加,尤其是大量有文化的劳力外移,越来越多的农民游离于农村教育范围之外,使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为乡风文明建设增加了很大的阻力。其次,传统民间文化传承后继无人。各文化单位严重缺乏文化服务人才,特别是具有创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低、知识面狭窄、思想观念陈旧现象是农村文化队伍的主要问题,专业人才问题成了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再次,传统优秀文化服务体系经费投入仍显不足。近几年,虽然各县市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投入,但由于底子薄、基数低,对传统文化服务的投入还显不足。而且,各县市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基本没有“传统文化”这一概念。四是传统优秀文化发扬光大不够。虽然,中央、省加强了农家书屋、广播电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是十堰市各县市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市,地方财政收入低下,再加上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造成基层文化设施仍显匮乏,难以满足农村文化服务需求。蕴含着优秀文化的传统文化活动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致使农村这一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阵地拱手让给了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最后,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泛滥,掩盖了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由于农民大多生活在这些农耕文化形成的传统规范之中。目前,在十堰地区农村,血亲家族意识、封闭保守心理、权威崇拜观念等这些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糟粕仍然在起着很大的威力,现代城市文明生长的土壤可为稀薄,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难度较大。  第三部分探究十堰地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十堰地区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传统文化的主要目标群体缺失,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流向城市,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审美趣味开始发生变化,致使农村传统文化追随者剧减。现有文化人才难以发挥作用,文化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特殊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考古、文博、书画、动漫原创、文化中介等方面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紧缺。基层群众中间有一些戏剧、器乐、舞蹈等方面的人才,由于缺乏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活动带头人、组织者的指导和培训,难以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二是政府对传统文化的投入不够,民俗传承出现困境,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略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政府关注更多的是经济指标,而较少把注意力放到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上,更不用说传统的农村传统文化了。县级财政心有余而力不足,传统优秀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已建成的文化服务设施缺少管理、维护、运行经费,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三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观念己经发生改变。十堰地区大多数年轻人对传统民俗活动知之甚少,对这些活动的历史渊源更是一无所知。现阶段,农村传统文化保护首先遭遇思想认识的混乱,尽管有些农村还保留着传统民俗,但农村传统文化活动的价值观念如果不能够影响绝大多数年轻人,农村传统文化就不能延续。四是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十堰地区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之所陷入困境,还在于传统文化自身没有进步,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协调。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不能引起现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在文化表现的手段上,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群众现代生活的需要;在文化的内容上,传统文化所反应的价值观念和现代青年的价值取向有所错位。传承人没有很好的把时代特色与民间艺术形式相融合,致使与时代脱节,不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五是基层组织对村民管理约束的刚性弱化使乡风文明建设缺乏凝聚力,管理约束刚性弱化,自身权威性消失,又不重视传统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得农民参与事务的积极性不高,整个农村的凝聚力下降。  第四部分提出了十堰地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对策。首先,传承和发扬农村淳朴乡风,破除不良风俗习惯,要利用农村传统文化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文化惠民活动力求实效,不走样、不应付、有创新,真正让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加强传统文化服务的宣传,整合民间传统文化,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其次,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现阶段,十堰地区大量的农村人口由于没有接受较高的教育,九成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这些低文化素质的农民在参与新农村经济建设中显然处于弱势,只会构成对农村和社会的压力。要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必须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再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传承提供保障。打造一支政治素质硬、专业业务熟悉、组织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知识层次高、充满活力的农村文艺活动队伍。深入挖掘民间文化人才,对基层文化人才逐一登记,建立业余文化人才信息库;组织入库人员参加农村、社区各类文化活动,使他们逐步成长为舞台上的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可以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最后,贴合农村生活实际和农民需求,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十堰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多开展贴近农村实际生活和农民需求且有利于大多数人参与的大众文艺、大众体育和大众娱乐,如腰鼓、秧歌、社火、健身操等,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让农民在闲暇时间内有一个公共的、健康的、有品位的、适合他们需要的交流平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消除寂寞,品味生活。  面对当前十堰地区农村传统文化的生存状态,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传统文化资源保护是整个社会的事情,需要人人关心支持,需要方方面面协调配合,做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长远规划与优先抢救相结合、宣传教育与立法保障相结合、保护抢救与利用发展相结合等,使传统文化资源得到最大利用。
其他文献
期刊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财富的根本。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实体经济是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刺激持续减效
面对新时代对教师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该文结合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地域特点,在美术教育专业“多能一专”的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上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探索与实践,希望以
我国教育正处在一个全方位深层次大变革的时代,教育改革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大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教育市场,针对各自存在的问题,各个学校纷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
广州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最近几年来广州市热议的话题,对于该问题的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广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强市的实现。在完成我的导师王红教授组织的福特
地方媒体作为区域性传播信息的媒介和宣传的载体,对于政府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政府对于媒体的规制趋于极端严格,因此地方媒体毫无产业发展可言。80年代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之前沿用的商事登记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014年3月,我国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商事登记改革,明确了削减审批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我国特殊的经济产物,是地方政府承接银行信贷资金进行地方大型城市基础建设和公益项目建设的工具。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的推进,以及保持高速度的经
期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健全以及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市管县体制逐渐显现出其固有的缺陷和不适应性,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改革市管县体制,减少行政管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