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就地城镇化研究——以马鞍山市博望镇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86014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人口大规模转移是我国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之一,有序沉淀农业转移人口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最重要任务。经过了二十多年农村人口异地城镇化的主旋律之后,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等多方面社会经济问题愈发突出,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实现城镇化成为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本研究基于“理论构建——案例实证”的研究思路,辩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宏观背景与现实问题下,提出引导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梳理了农民从计划经济时期被动就地转移到市场经济时期农民主动就地城镇化的演变。在此基础上以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镇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搜集、访谈、实地踏勘等方法,分析了其农民就地转移的速度、规模特征以及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就地城镇化的形成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就地城镇化的困境与阻碍因素。最后,从制度改革、城乡规划等多角度提出引导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有效建议。  理论研究认为,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在宏观二元制度制约下农民被动就地城镇化的模式,新时期农民就地转移,实现城镇化是基于自身理性的主动选择。这种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国家层面,区域产业转移,国家西部大开放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推动中西部地区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异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回流,拉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其次,地方层面,以中西部地区为主的人口流出地地方积极招商引资,创新创业就业户籍,自身的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吸纳本地农民就地城镇化能力越来越强。而对个体而言,大城市高竞争的就业筛选、攀高的生活成本、严苛的落户条件、社会融入难等等都在阻碍农民工在流入地稳定生活,因此异地农民工基于自身理性选择从异地回流,本地农村劳动力选择就地转移实现就地城镇化。  实证研究认为,博望镇农民就地城镇化是在内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理环境是博望镇农民选择就地转移基础条件,本地经济发展是农民就地转移的直接动力。近年来区域产业转移、交通条件改善、信息化的外部环境机遇以及区划调整、强镇扩权等政策倾斜强化、巩同了博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其吸纳农民就地转移的能力。与之同时,户籍准入降低、产业集中化以及城镇功能增强均提高了本地城镇化的拉力。此外,本地荣耀、乡土情结、经商创业等文化心理因素也对博望农民选择留在家乡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根据托达罗预期收益理论,本地的拉力作用要高于异地,留在本地的预期收益远高于异地转移。在理性权衡转移成本与预期收益之后,当地居民选择在本地就地转型,形成主动就地城镇化。这种就地城镇化具有本地性和必然性。  总结部分,文章认为就业非农化是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基础,因此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壮大产业基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三产协调是本地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居住城镇化是农民就地城镇化的关键,城乡二元住房制度的改革是解决农民进城桎梏的根本途径。此外地方政府应分类、有序引导农民进镇,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建设,营造中小城镇宜居环境以提高城镇化拉力。最后,身份市民化是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最高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依赖于厘清户籍所附带的特殊权利,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并轨,让转移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公共服务与发展机会。
其他文献
该文立足于空间环境的角度,通过对建筑装饰基本理论和初步探析,阐释了装饰对于空间环境的作用和存在价值.目的在于对当前中国室内设计的装饰风格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剖析受中国
机场是城市的"空中门户",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腾飞,本世纪的最后十年,机场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高潮.该文从建设设计的角度,探析了机场候机楼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分析了候机楼和
该论文是从建筑形式的角度出发对建筑中的节奏的讨论.通过对节奏的产生、节奏的作用、节奏的类型进行分析,提出建筑形式中的节奏处理的几种手法.并且,对建筑形式中的视觉要素
学位
建筑空间的设计与表现均以图示信息为主要媒体,它在空间实体的构思形成及至最终分析表达中均起重要作用.该文拟以图未信息与建筑创作之关系为中心,结合历史经验,分别对建筑师
该文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从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回顾与反思、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方法与手段的更新、城市是信息系统及其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在城
文章针对中国目前山地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的若干现象和问题,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及规划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尊重山地城市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特征为出发点的规划
该论文通过历史地考察建筑现象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并对它的理论渊源进行探寻,从而宏观地把握建筑现象学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然后运用现象学思维,具体地分析和阐述了人、建
该文以步行商业街的历史沿革为原点,以现代城市与建筑设计理论为指导,从空间与 场所、环境与行为、功能与活动、社会与心理及经济与开发等角度契入,对步行商业街的各构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