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0年来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历程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zzling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选题及其目的与意义   由于近60年来中医方剂学以飞跃的速度发展,并已远远超越传统方剂学的范畴,使得方剂学研究成为近20年来中医各项研究中的主要研究方向。而方剂学又包含着中医理论与临床在各个领域的联系,故研究和整理近60年方剂学的进展过程和实验成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1.2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研究资料主要选自近60年期间的方剂学教材、著作以及期刊中的方剂学论文。   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如运用网络查询方法,利用网络谷歌及和中国知网,来检索1949年~2009年间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文献方法,利用我院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找寻各科关于方剂学的使用方法、配伍理论、剂型变化等,来作为现代方剂学延续及进展的依据。   2.现代中医方剂学的学科建立阶段(1949~1966)   1951年12月卫生部颁发了《关于组织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的通知》,各地随之建立起中医进修学校。   在1956年之前,北京、上海等地的国医学校大都是私人开办的,1956年,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周总理亲自指示卫生部“光带徒是不够的,还得办中医学院,先在东西南北各办一所”。   1959年开始,中医方剂学教材相继有一、二版教材面世。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在全部编审过程中召集了一系列会议:1959年4月在成都召开编写中医教材计划和具体分工会议,决定由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五个中医学院分别负责编写任务,同年6月又在南京召开会议,由五个中医学院集体审查各科讲义的编写提纲。会后,各院校遂按照会议精神分头积极进行编写,初稿完成后,于1960年3月至6月,分别在上海、广州、青岛三地召开审查会议决定“作为当前中医学院校和西医学习中医班的试用教材”,即第一版全国中医学院统一教材《中医方剂学讲义》。它为中医方剂学描绘出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轮廓,包含了中医基础理论和知识以及密切结合各个学院的教学和临证的实际经验。1963年5月,对一版教材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形成二版教材。   3.现代中医方剂学的注重临床实践阶段(1966~1976)   在文革中后期,广大的中医药工作者坚持毛主席提出的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国家又大力推动西医学习中医,使得中医药知识在广大医药卫生人员和赤脚医生中得到一定的普及。中医方剂学的发展是依照中医下乡的政策,朝着以注重临床实践、创制方以治疗当时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在古方新用、临床实践及实验创制新方创制、剂型改革等各种方面皆能明确体现。另外在也开创了一种以中西结合的方式治疗畜病,增强家畜疾病的治愈率,不仅符合当时社会需求,同时也开创了中西结合的新格局。   1973年6月全国中医学院教育改革经验交流学习班协商确定委托全国22所院校共同协作编写《方剂学》试用教材,其中记载选方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为原则,主要是为了适应劳动人民、农村和战备的需要,其中在保持传统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同时首次在教材中重点注意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成果。   4.现代中医方剂学的教育制度恢复与明确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发展规划(1977~1982)   1977年8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局长会议和中西医结合规划工作座谈会。会议制定了《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十年发展规划》。从这个会议开始,中医方剂学的发展方向,开始以中西医结合为主导。1980年3月,卫生部召开“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方剂学理论配伍和临床应用皆是以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方针。另外在新方创制上,无论是临床抑或实验创制也都大量的仰赖中西医结合的成果。剂型研究基本上包括了两种情况,1、将传统古方的剂型进行改制;2、由中西药组成新剂型。1982年4月,衡阳会议召开,崔月犁部长提出中医已经过度西化的问题,提出未来的中医教育,应朝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这三支力量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   教材建设是在1978年中共中央发出了56号文,一共提出关于中医的八项建议,其中包含了要认真办好中医学院校的提议。同年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中医研究生班正式在北京开学,在当时是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首批方剂专业硕士授权点。这是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以来第一批入学的研究生。   5.现代中医方剂学的多学科渗透发展阶段(1983~2008)   现今的方剂学由于多学科的融入造就方剂学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里方剂的研究是围绕着“方药证效关系”进行的,其中包含中药药理、中药化学、现代生物学与信息学等多学科的融入,体现在方剂的配伍效用、方证相关、临床应用研究、剂型研究、方书整理与编写以及教材与学科建设上。方书编写包含了实用型工具书的汇编、大型方书的编写、秘方验方的整理出版、现代实验方剂学丛书、海外遗书、方剂学史专著等。1983《中医年鉴》初版创刊,方剂内容包含方剂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从此年鉴出版以来,方剂学的各项研究发展有了更加确切且系统化的文献内容可供参考。教材建设与学科建设80年代后期方剂学被确立为中医二级学科,部分中医院校开始招收方剂专业研究生,198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方剂专业唯一的方剂学博士授权点,方剂专业博士16名和硕士29名。教学方法在传统方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现代科技手法,例如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以及开设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方剂教材在这个阶段出版了五版、六版、七版以及八版教材。教学上也积极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手段,创建了系统和完善的网络课程,此外中医方剂数据库的建立陆续被学者关注,例如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6.讨论   中医方剂学的发展趋势与今后发展的思考,目前方剂学的发展现状是围绕着方证效应关系进行,由包括中药药理、中药化学、现代生物学、信息学等学科在内的多学科参与,形成不同方向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发展中药复方新药及中药现代化;开展性味、功效、配伍及其方剂毒效关系的研究;方证相关的研究、方剂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等。发展趋势是从人体复杂的生物系统,了解整体特性和规律的前提下,着手进入微观领域,在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分子等不同层面上逐层分析,以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及中医药调节原理。   中医方剂学科在中医药现代化的推动之下应向更全面的中医药理论发展,创设单纯性中医教学和管理机构,以中医教授中医,中医管理中医,真正承袭在衡阳会议上崔月犁部长提倡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并重的理念,同时在教学上应明确中西医结合只是以中西医的技能相结合并非结合双方理论的论点,真正做到中医、西医并重的现代化中医学科。   现今的新方创制与剂型变化上,虽出现了无数令人骄傲的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上,这些并非完全的如预想中般的实用。近年来有不少因注射中药制剂导致死亡的报道,其中因为可出现在各个环节上。故在此提出应制定更加规范化的实验研究与生产流程,严格管理与执行,以免造成不可救赎的后果。   7.结论   近60年来,中医方剂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建国初期、文革时期以及现代高科技领域里的现代中医方剂学,共四个阶段。建国初期方剂学教育可谓各自为政,各地的教材及教学内容不相同,直至1958年开始,各地才相继成立了方剂教研室,并着手编写全国统一教材,1960年第一版的全国统一教材出版后,中医方剂学的教育才算真正的在正规的轨道上运行。传统知识理论及临床运用的模式延续至毛主席提出“中医学西医、西医学习中医”的观点之后,中西结合的中医方剂学的开始进入初步的萌芽阶段。随名中西结合但极其不成熟,各种制剂的研究、试验和生产只限于用在自身临床上或实验室之中。   文革期间,中医方剂学像其他中医学科一样,遭遇了极大的困难,进展极为缓慢,但部分存留的单位依旧进行着国家推动的中西医结合方针,在古方新用、新方创制、剂型改革等各种方面皆能明确体现。1974年出版的《方剂学》教材,首次重点注意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成果,使中西结合的各项研究成果从台下正式的提升至台面上。另外为了符合当时农业社会的需求,中医方剂进入农村治疗患畜,其疗效好、价格低、取材方便的特点深受农民的欢迎。文革时期的方剂学研究主要是以临床实用为主,是朝着能真正服务劳动人民、农村和战备的方向前进。   1977年“文革”结束后,方剂学科随着中医各科的恢复,进入到了整理恢复阶段,同时又以中西医结合为主。1982年衡阳会议时。崔月犁部长说出中医已经严重西化的论点,提出应减少西医课程增加中医上课时数,此时的中医方剂学处在不忘传统而又不知如何融合西方知识和实验手段的尴尬境地。   衡阳会议后中医方剂学进入飞快的成长阶段,多学科的融入以及对西方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的不断深入,方剂学在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表面上看来,方剂学已经完全西化,许多新制剂的产生、西方技术的引进等等,使方剂学看来完全脱离的传统中医的知识领域,成为了西化方剂学科。但深入探讨后发现,正由于多学科的融入和对西方知识领域的深入掌握,现代方剂学在各种研究中可以看出,已经能完全的融合中西医的盲点,使误区逐渐明朗化,利用西方技术创造成中医领域的现代方剂学新技能,真正做到以传统中医知识为本,结合现代中医新技能的现代中医方剂学。  
其他文献
辅导员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的直接实践者和一线工作者.在高校,思想政治
现代大学制度就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那么现代大学制度是什么样的呢?理论界观点众多,本文就是通过对部分文献的分析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梳理一个脉
高校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承担着为社会成员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目的:通过病例收集观察小儿肺炎中医证型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并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对既往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肺炎小儿进行综合分析,以初步了解其反复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永恒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新要求,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同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房屋建筑学实训在教学
期刊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取足三里
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政学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本文主要阐述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内涵,并结合实际把该理论应用于我国高校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