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吡啶Pt(Ⅱ),Cu(Ⅰ)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光诱导电子转移与制氢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son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解水制氢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点和难点。光诱导电子转移反应是光解水制氢中最基本的反应,寻找有效的光诱导电子转移体系对于提高太阳能转换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从四组分的“D(电子给体)/光敏剂(S)/电子中继体(R)/催化剂(C)”体系中敏化剂的选择和光敏剂(S)与电子中继体(R)的结合出发,通过对已有的配合物进行对比研究,同时设计、合成了系列电子受体与发色团共价相连的Pt(Ⅱ)和Cu(Ⅰ)配合物;系统地研究了它们的光诱导电子转移和光解水制氢,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结果:   1.首次将以环金属三齿多吡啶HC^N^N化合物为主配体的中性配合物[ClPt{C^N^N(PhCH3)}]为敏化剂应用于光解水制氢体系,证明了其不论是在稳态的光诱导电子转移速率还是光解水产氢效率比较,均要强于三联吡啶N^N^N为主配体的[ClPt{N^N^N(PhCH3)}]ClO4体系。这为以后利用HC^N^N为主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电荷分离态和光解水制氢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2.稳态光谱显示甲基紫精与配合物发色团共价相连的二元体系Pt(Ⅱ)配合物[ClPt(C^N^N-MV2+)](ClO4)2与[Ph3PPt(C^N^N-MV2+)](ClO4)3能够发生分子内光诱导电子转移。与模型化合物[ClPt(C^N^N-CH3)]制氢的对比实验证明MV+将电子传递到胶体铂的这一过程才是光解水制氢的“决速步骤”。另外对比实验也证明有电子中继体存在的条件下对于敏化剂的稳定性具有促进作用。   3.首次将4,4-联吡啶基团引入Pt(Ⅱ)配合物,设计、合成了以4,4-联吡啶与配合物发色团共价相连的两个二元体系Pt(Ⅱ)配合物[ClPt{C^N^N(PhN-N)}](ClO4)与[ClPt{N^N^N(PhN-N)}](ClO4)2,发现由于4,4-联吡啶基团上裸露的N原子的存在,二者的制氢体系对pH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这些体系只能在中性条件下有明显的氢气产生。   4.合成并利用X-ray单晶衍射确定了多种吡啶双齿膦配体的一价铜配合物结构,发现这些铜配合物对于空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初步研究了稳态光谱对Cu(Ⅰ)配合物的光诱导电子反应的检测与光解水制氢方面的应用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情况,阐述了对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的改革是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的,并针对当前我国电子商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策分析,
含金属-金属键的双核过渡金属配合物因在导电、发光、催化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已得到广泛的关注。二苯基吡啶膦(PPh2py)由于含有P、N两个给体原子,可与金属中性原子或阳
4-吡啶甲酸类化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被广泛应用于医药中间体、食物添加剂、抗腐蚀剂、电镀添加剂、感光树脂稳定剂和有色金属浮选药剂等领域,因此,4-吡啶甲酸的制
教师上课的主要方法包括导入方法、讲解方法、提问方法和结尾方法等。对于这些方法,需要认真地进行反思。我们平常谈到的教学反思大都是对一节课的宏观层面的反思,即从整体上把握课堂的成败,而对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反思,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得失,这种细致深入的反思对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更直接的作用。  一、对讲解方法的反思  第一,讲解要做到结构合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这是最基本
本文立足青海省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结合青海盐湖研究所基础条件,选取了应用前景较好的铜、银、氧化铜和四氧化三铁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合成机理,以期找到廉
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村1995年以前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但是去年该村人均收入却达到了5000元。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能不让人惊奇、让人探问:秘密何在?“我们的一分一厘都来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掺杂在无机材料中的稀土离子的电荷迁移带,利用复杂晶体化学键的介电理论对晶体的化学键性质进行计算和分析,阐明了稀土离子的电荷迁移带与基质的化学键性质
随着新型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由于成本高、不可再生、难以回收及污染环境等缺点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因此研究高能效、资源丰富及环境友好的储能材
碳硼烷是一类具有较高含硼量、较强疏水性和三维芳香性的二十面体硼簇分子。因其独特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以及与生物活性分子的作用,在生物医用领域应用广泛。特别是作为肿
液体门控系统具有动态调控多相输运分离和抗污节能的优点。同时通过膜材料的性能设计以及膜材料与门控液体之间的界面设计,可以获得响应性液体门控系统。本论文围绕膜材料的选择和优化、液体门控弹性多孔膜系统界面设计以及恒压下液体门控弹性多孔膜系统的可控气/水输运和分离展开研究,构筑应力响应性液体门控系统。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rGO/PDMS复合膜材料的力学性能。通过机械共混法和溶液共混法制备的rGO/P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