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珠宝学院研究型首饰设计教学分析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1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愈发强烈,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人才需求日益突出。首饰因其与人类身体紧密关联,具有与材料、技艺、文化和精神符号相互包容的复杂性,作为艺术设计范畴中较为特殊的一个门类,极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意识水平乃至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状况。中国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首饰设计及相关专业的建设,教育者也在不断汲取西方的经验。因此对西方首饰设计教学理念的分析是具有一定借鉴性的。但对“西方经验”的泛泛而谈对于一个具体学科发展又略显笼统,缺乏针对性,所以将观察镜头的对焦范围缩小,深入分析一所设计教育丰富的英国院校的教学理念,去粗存精,以图得到一些具体、精准的“可借鉴”经验。伯明翰珠宝学院即这样一所适合成为参考系的院校。学院历史悠久,秉承英国传统的注重创新和创造的教学理念,其首饰及相关产品设计专业硕士课程是研究型首设设计教学领域发展历程较为成熟的案例,近年来不断为东西方的首饰行业输送人才。纵深剖析伯明翰珠宝学院的首饰设计专业研究型课程教学理念和模式,梳理每个教学阶段的目标、内容和成果,开启看待中国文化土壤中的首饰设计教育更综合、全面的新视角,取长补短,去伪存真,认清自身优势的同时也看到薄弱环节,以此作为探索我国院校研究型首饰设计教学未来更多可能性的一个支点。
其他文献
二战之后,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和平运动的兴起,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全世界各地陆续了建设了众多以和平为主旨的文博机构。这些和平主题文博机构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物、文字资料、图片影像等,向人们展示了真实的历史,揭发了战争的罪恶并祈祷了永久的和平,逐步成为了和平研究与和平教育的重镇。当前,和平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和平主题文博机构也不断更新着展示内容和传播手段,在其场馆文化推广的过程中,借助当代社会文创消费的
学位
在世界艺术史上,古希腊艺术以其特异的风采与卓越的成就享誉后世,对此后的欧洲及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陶瓶画起到装饰性的作用,在造型手法上运用抽象的线条和流畅的轮廓构造形影,在构图上大致分为走马式构图、分层式构图和并列式的构图,并和陶瓶器皿的造型相融合,活泼多彩的装饰性手法使其脱出使用器具的束缚,成为具有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作品。其本身作为一种叙事性的插图来讲,瓶画极富内涵的故事性使得它始
学位
随着数字化影像的发展,影像媒介在建筑中的跨界探索也日益频繁。由于从“表面”去判断设计,接受被动或者无批判的态度,忽视了人在建筑中的体验,这对当今建筑设计师来说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电影又是一种与建筑关系最为密切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且二者都是时空的艺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有着清晰的结构框架。于是,电影所表现出来的空间表达能力,也使得建筑设计师们越来越关注电影在营造现实世界中所具有的独特性,并在空间体
学位
随着当下越来越多的建筑学人对结构空间的愈发重视与深入实践,建筑设计中对结构空间的品质体验将重于对风格效率的盲目追求。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克雷兹的设计建造正是对结构空间的本质性探求与冒险式突破。本课题以克雷兹的“建筑探险”式设计思维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以建筑室内外的结构空间设计案例展开,结合具体作品为课题拓展研究的切入点。通过研究,以期深入了解其作品深处“始于质疑、忠于探险、求于本质”的设
学位
本课题主要基于尤纳·弗莱德曼提出的移动建筑宣言关于“建筑该如何适应人”核心思想所倡导的“使用者”权力的归还,以及人与环境的诗性融合的构思,尝试分析“可居住的游戏”这一主体概念及其空间的特质,探讨社会、文化、城市、技术、心理等多重因素交汇的叙事背景下关于城市建筑空间的观念,探究人们基于禁锢与自由这一城市空间矛盾中,作为居住空间的主体视角构建的生存游戏。论文将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弗莱德曼概念梳
学位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现代展示空间不单作为艺术品展示及观众游览的文化媒介,而更强调通过新符号、新媒体、新技术的引入而增强的传播感染力,展示空间记忆点的增添,可使大众获得意犹未尽的参与体验。传播“仪式观”理论是詹姆斯·凯瑞承继各方理论后,所提供的传播学研究的新视角:传播过程是具有仪式性的符号过程,其中将人类行为本身作为研究“符号”的重点,其最终目的不单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建立大众共识,实现文化共
学位
在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贵州肇兴侗寨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广泛关注,它独特的社群结构与聚落形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了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贵州肇兴侗寨社群结构与聚落形态的关系,可以试图从传统建筑更新的过程之中,寻求出恒定与变换的特征与意义。鉴于这种目的,本文将以肇兴侗寨最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社群结构与聚落形态的概念、来源以及相关背景进行梳理,从微观到宏观的论述来辨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将所得到的理
学位
随着社会迅猛发展,各式技术与材料等建筑要素井喷式出现,各类风格主义大行其道、各自展露头角,这其中包括有机建筑。以巴特·普林斯提出的“有机性”建筑为代表,其内在的核心观念是连续的现在,显著的风格特征不断受到学界的关注。本篇论文从普林斯“有机性”建筑风格的形成背景出发,论述有机概念下建筑学界所历经的系列发展,从而引出经由普林斯发展后的有机建筑观。论文涵盖了普林斯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其在生活上所收到
学位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为犹太建筑师弗雷德里克·基斯勒在20世纪20至60年代之间所提出的“生物建筑理论”,这种理论指向一种内向性的建筑学,注重建筑空间与人的身体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深度结合,强调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复杂关联与有机融合,自下而上、由内而外地揭示了生物建筑的形态迭代机制以及空间自组织原理,对当代数字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基斯勒被称为前数字时代探索非线性建筑的先驱。本课题将基斯勒的“
学位
中国银壶的设计在新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更广泛的意义,追踪银壶在历史上的发展溯源,并与不同材质的茶壶:瓷器茶壶、紫砂壶、玻璃茶壶进行多维度的对比,探究银壶在材质、功能、工艺、形式上的独特性。而当代银壶在复兴之路上在消费群体、审美造型、制作工艺在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银壶能够得以复兴,离不开手工艺人对传统金属工艺的传承以及当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创新成为了这一时代银壶发展的潜在动力,而这股动力的源泉来自于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