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油田束鹿凹陷泥灰-砾岩油藏酸压技术研究与应用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0550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北油田束鹿地区储层为致密泥灰-砾岩非均质油藏,酸压作业存在酸蚀后泥质含量释放的难题,同时常规的交联酸、稠化酸体系等作用距离短、携砂性差、粘度低、滤失大等问题,导致该类泥灰-砾岩非均质油藏压裂增产效果差。通过开展束鹿地区泥灰-砾岩油藏储层可压性评价,认为:(1)束鹿井区最大、最小主应力与应力差对起裂范围的影响基本呈线性分布;(2)水平应力差为影响束鹿井区起裂范围的主要因素;(3)束鹿凹陷中部沙三下亚段储层段裂缝极发育,且目的层发育构造裂缝,且主要为高角度天然裂缝,缝内大多充填方解石或无充填,配合合理的酸压措施有利于增强远井裂缝复杂性;(4)束鹿井区岩石力学参数反应目的层脆性指数处于多缝-缝网过渡区,具备理想的改造条件。通过泥灰-砾岩网状成缝机理的研究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有水平应力差、天然裂缝发育状况以及岩石力学参数。工程方面可从施工排量、压裂液粘度、压裂规模以及泵注程序等方面进行调整,缝网内支撑剂输送较困难,甚至有可能发生砂堵,因此应严格控制支撑剂浓度和用量,适当提高小粒径支撑及比例,并采用多级组合粒径,在缝网不同区域形成有效支撑。针对束鹿地区泥灰-砾岩酸蚀后泥质含量释放的问题,筛选液体时应确保液体具备在高温下粘温性能好,酸岩反应速率较慢以及具有一定的携带能力等特点。泥灰-砾岩储层筛选酸液体系原则为:降低泥质附着量和延缓酸岩反应速率。清洁酸体系具有酸岩反应速率小、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好、抗剪切能力强、反应后岩面泥质少、摩阻小、破胶效果好等特点,因此,清洁酸体系更适用于束鹿凹陷泥灰-砾岩储层。影响压裂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施工排量、压裂液粘度、射孔方式、酸携砂性以及支撑剂优选等方面,因此,现场应尽可能提高施工排量,快速憋压产生多裂缝,采取多级支撑剂组合粒径在缝网不同区域形成有效支撑,选取应力较低的井段射孔,以便于裂缝的起裂与延伸。利用压降曲线分析能识别裂缝扩展特征和裂缝-储层之间的沟通状况,束探1井的施工说明束鹿油田较易形成复杂多裂缝体系而非复杂缝网体系,今后改造方向应从复杂缝网体系调整为侧重复杂多裂缝体系的形成。
其他文献
大脑皮层是高度有序的认知功能,感官知觉和意识的控制中心。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是一个结构精确的六层组织,包含多种类型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皮层中主要有两大类神经元:谷氨能投射神经元和GABA能中间神经元。大脑皮层这种分层的结构是在神经发生过程中,不同层的神经元以一种内部的先产生,外面的最后产生的方式产生,并且有序迁移至特定位置。神经发生的过程是一个高度调控的过程,需要许多细胞过程的整合。任何时间或是位置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围填海成为沿海地区缓解土地供求矛盾、扩大社会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它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与环境问题。进入21世纪后,这种将发展空间推向海洋的围填海活动也越加频繁,填海速度也持续上升。面对这样接连不断的填海发展,本研究基于在围填海工程对近岸海域环境不造成负面影响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估算
水力压裂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低渗砂岩气藏的开采。压裂过程中普遍采用水基压裂液,研究显示只有5%~50%的压裂液能够在压裂之后成功返排,残留的水基工作液使低渗砂岩气藏受到水锁损害,渗透率损害率可达70%以上,气井产量则会下降至原来的1/3以下,严重制约和影响低渗气藏的开发效果。本文在对国内外低渗砂岩储层特征、水锁损害形成机理、水锁损害评价模型以及水锁损害解除方法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反应+
背景: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具有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大量研究指出:继发性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jury)是造成TBI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包括炎症因子释放、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胶质细胞活化等。目前临床上仍缺乏可以有效减轻继发性脑损伤和提高TB
早期研究发现显示基因沙漠中的非编码序列在功能上是不重要的,并且被认为是“垃圾序列”。然而,ENCODE计划的最新进展彻底颠覆了以前人们对哺乳动物基因组中“垃圾序列”的认识和看法。尽管非编码序列多种多样的功能还不是很清楚,但是进化生物学比对分析表明非编码序列在物种进化中的功能是保守的。在人类疾病上表型的差异很有可能是由于非编码保守序列在基因组序列上的变化所导致的。为了筛选和在体内研究这些元件的功能,
学位
广旺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其中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海相地层保存着完整的深水沉积记录,通过对P/T之交深水沉积环境演化的研究,对本区深水沉积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区P/T之交深水沉积区分布着大隆组及飞仙关组地层,通过对旺苍燕儿宕剖面的取样分析,识别出 5 个牙形刺带:Clarkina.changxingensis,Clarkina.yini-Clarkina.zhangi,Clarki
碳酸盐岩缝洞油藏分布较广,资源丰富,是世界油气资源的重要储备,但由于缝洞油藏的强非均质性,对缝洞油藏的开发与普通砂岩油藏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缝洞油藏的开发优化研究多基于缝洞单元进行,但缝洞单元内的储集空间结构复杂多变,流动特征复杂、规律难寻,整体分析难度很大。现有针对缝洞单元的数值模拟方法一种考虑将缝洞非均质模型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为同砂岩近似的均质模型,这类方法设计出的模型与实际缝洞单元有着本质的区
火烧油层(也称为火驱)是一项热力采油技术,可高效提高石油开采效率。其原理为借助油层中重质组分燃烧产生的能量来驱替原油,其有低成本、高采收率的特点。实验室实验表明,燃烧后的残余油饱和度近乎为零,采收率可达85%-90%;火驱试验区现场生产状况显示,采收率保持在50%-80%之间。火驱技术在我国应用时间比较晚,在初期研究也大都限于理论研究,但通过多项技术的攻关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形势,在辽河油田和新
车莫古隆起是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在燕山期形成的古背斜型隆起,拥有良好的生油储油条件。但由于勘探研究程度低、目的层埋深大等因素,需要对研究区进行进一步研究。本论文结合岩心录井资料、粒度薄片资料以及分析化验资料等对研究区西山窑组沉积特征、成岩特征、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整个研究区西山窑组一砂组和二砂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一砂组沉积早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晚期洪水越岸形成的积水洼地逐渐被植被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稻米营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淀粉是水稻食用部分的主要成分,根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其中在小肠不易被吸收消化的部分,称为抗性淀粉。直链淀粉含量与谷粒淀粉的抗性淀粉含量相关。在熟食中,直链淀粉分子在冷却时迅速重新结合形成沉淀物或凝胶,形成抵抗消化的复合物,而支链淀粉分子的再结合速率缓慢,因此形成的复合物更容易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