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创作主体和审美客体双向角度进入,研究80年代小说。以对典型作家文本的分析来阐述80年代作家的身份认同困顿和艺术审美现代性的寻求,意在将形而上层面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问题探讨落实到审美层面的文学本身。在具体的文本诗学分析中,主要运用关键词研究的方法。第一章:对80年代小说进行总体描述,首先从80年代小说创作的潮流归类,前期小说创作注重“写什么”,后期小说创作注重“怎么写”的特点,来阐明前期作家注重思想层面而非对小说艺术空间自觉开拓,中后期作家才逐渐产生自觉的审美现代性意识。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论述80年代小说创作的身份认同和小说创作的审美现代性追求问题。对二者进行概念理解,然后阐释二者之所以发生的各自潜在因素和现实诱因。其中,重点论述80年代文学审美现代性发生的现实诱因,包括国内的多次文化论争和国外文学资源的影响。前三章是第四章的总体文化语境阐述,作为第四章文本探析的理论背景。第四章是全文的重点。深入80年代小说文本,以典型作家文本来阐释不同经历作家,在80年代小说创作中产生了怎样的身份认同困顿,又寻找到了怎样的艺术审美现代性追求之路。具体阐述80年代四个小说审美空间自觉开拓的潮流及潮流之中作家的不同表现:现代派的两次高潮,前期现代派作家重点探析王蒙。王蒙是五十年代“归来”作家的代表,“平衡观”是他寻找到的文学现代性追求的桥梁。后期现代派以刘索拉、残雪为代表,她们的小说尝试对文学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寻根小说重点阐释莫言和韩少功的文本。莫言的文学现代性追求借鉴西方狂欢诗学:而韩少功则坚持文学独立精神,保持现代性追求的清醒。对于先锋小说,主要论述其遮蔽性,以余华的转变来探析先锋小说的前行。新写实小说遮蔽了主体的价值理想失落,在思想意识和审美表现方面都没能得到很大提升。第五章是对第四章的补充,谈第四章所阐述潮流作家之外的其余艺术自觉追求的作家。老一代作家汪曾祺的文体创新意识体现了对现代性追求的自觉。农裔作家张炜,乡村传统文明的情感羁绊和强烈的历史理性精神使他不可避免地产生现代性追求的焦虑。梁晓声知青小说的理想主义精神体现对现代性追求的热情,但在审美表现上却力不从心。文章最后谈审美现代性追求的延续性及提出反思的意义。
中国80年代文学是多面相存在的历史。80年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处于变化的过程,文学表现形态独异多变,内涵博杂深邃。80年代文学的个性与共性,显性与隐性,时代性与局限性,种种复杂性也是当时知识分子心灵史的体现。与80年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同构的文学现代性追求,是80年代文学创作一以贯之的趋向。其背后是激烈的现代性想象。身份认同是本文从80年代文学创作主体角度切入思考的问题,审美现代性是本文对80年代中国文学的探析找到的一个阐释平台。从创作主客体双向进入的角度研究,可以避免对现代性探讨的空疏化,从而将形而上理论层面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问题的探讨落实到审美层面的文学本身。
以往对80年代文学的研究有两种线索:一种是试图构造一幅统一的80年代文学图景,另一种是寻找80年代自身的分裂性。本文的研究试图结合两者,在找到80年代文学一以贯之的线索的同时,也要注意发现、探索、思考和总结在这统一之下的文学自身的分裂性。在对80年代文学历史的多面相的审视中,既要注意到文学的共性,又不忽视作家的个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