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炎武,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被誉为“清代朴学”的开创者。他的诸多政治伦理思想,对晚清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就目前而言,虽然学术界对顾炎武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研究较多,但从政治伦理角度对其进行的专题性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学术界相关方面的理论成果,也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当代价值,古为今用。顾炎武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关键时期。在此明清易代的特殊时代背景下,顾炎武在自然气本论和现实主义人性论的哲学基础之上,形成了发源于现实,落实于实践的政治伦理思想。他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和对现实的剖析,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之下“天下之权不寄之人臣,而寄之胥吏”的政治弊端,并阐发了其提倡君、臣、民政治人格平等,主张“合私为公”的民本政治理念。而且他通过“国家”与“天下”之辩,论证了伦理为本的政治观,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伦理规范和为人处世之道,在倡导以德治国、行己有耻的同时,主张世人“以名为利”。为了实现“众治”的理想政治蓝图,顾炎武还提出了一整套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分权制度伦理,构成了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他主张通过恢复封驳制来保障群臣百官监督君主的权力;并提出以“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理论为核心的地方分权策略,通过扩大地方自治权来制约中央,实现“君臣分猷共治”;同时,为防止地方过度集权,他又提出进一步分权给乡里基层和宗族以牵制地方。最后,针对百姓层面,他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当时选士制度和清议制度的措施和方案,旨在使更多民众能参与到政治治理中来,并且将伦理道德教化置于与制度建构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追求实现“正人心,厚风俗”的“名治”政治理想。由于时代的局限,顾炎武的政治伦理思想中仍存在有许多不足和缺陷,但是他立足现实所做出的理性反思,对传统民本主义进行的扬弃和超越,既在一定程度上启蒙了明末清初民众的个人主体意识,也对传统“家国同构”的政治伦理模式造成了强烈冲击,不仅激发了人们敢于打破传统政治伦理束缚的勇气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精神,也对晚清社会变革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时至今日,它仍然能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完善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