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发现逆向性痤疮的致病基因NCSTN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adamad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逆向性痤疮(Inversa acne,AI)又名化脓性汗腺炎,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反复发生皮肤脓肿、窦道及瘢痕形成为特征性表现。起初该病被认为与顶泌汗腺有关,直至1990年,Yu和Cook表明导致本病的始动因素是毛囊的闭塞。目前认为,该病是由于毛囊漏斗部的上皮细胞过度增生造成毛囊口及皮脂腺的阻塞,皮质排出不畅,激发细菌感染引起。遗传因素是最主要的病因,环境及内分泌等其它因素在该病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AI通常好发于腋窝、腹股沟及臀部等大汗腺分布部位,初起为坚实的疼痛性炎性结节,以后可出现波动感、脓肿破裂、流脓和形成窦道。实验室检查往往发现贫血、血沉加快,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AI常伴发聚合性痤疮和脓肿性穿凿性头部毛囊周围炎,统称为毛囊闭锁三联征;除皮损外,本病还可伴发关节炎或者继发鳞状上皮细胞癌,不仅对患者的健康和美观均有极大影响,而且可造成患者严重的身心负担。逆向性痤疮全球发病率为1-4%,一般发生于青春期后,大多数病例在20-30岁时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23岁。本病多发生于女性,女性与男性的发病比率为3.3:1.14。本病有家族性群发现象,可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亦可为散发。2006年,本实验室在一个四代中国汉族人家系中将该病的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p21.1—1q25.3区域,但是没有发现该病的致病基因。除此之外,染色体6q25.1—25.5和9p12—13.11也被提出与AI相关。Werth和Williams指出AI可能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可能与几个基因相关。目前,对单基因疾病致病基因的搜寻多采用定位克隆的方式,然而,该方法耗时较长且定位区域一般较大,往往不能直接找到疾病的致病基因。最近,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被成功地应用于发现稀有单基因疾病的致病基因,如Freeman–Sheldon综合症的MYH3基因,Miller综合征的DHODH基因和Schinzel-Giedion综合征的SETBP1基因。该方法已被证明为降低稀有单基因疾病候选基因甚至发现其致病基因的有力、有效手段。目的(1)通过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发现逆向性痤疮的候选致病基因。(2)通过对候选致病基因进行验证,明确逆向性痤疮的致病基因。(3)通过比较该致病基因在病例和对照之间表达水平的差异,探索其在逆向性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为了更有效的筛选候选基因,选择之前通过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将逆向性痤疮的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p21.1—1q25.3区域的家系(家系I)进行初筛研究。对家系I的两名病例(Ⅱ4和Ⅲ11)和1名家系内对照(Ⅲ10)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2)通过a.过滤掉同义突变等不影响基因功能的突变,只保留非同义突变、剪切位点突变等影响基因功能的突变;b.过滤掉公共遗传突变数据库(dbSNP)正常人携带的常见突变、已发表的正常对照个体的突变、以及该项目实验测序的正常对照个体的突变;然后在所有患病个体的突变集合中取交集;减少候选致病突变的数量。(3)通过候选致病区域染色体1p21.1—1q25.3过滤,进一步减少候选致病突变的数量,并利用软件预测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进一步筛选,发现逆向性痤疮可能的致病突变/基因(4)用PCR测序方法,在初筛家系(家系I)中验证通过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发现的突变位点,观测该突变是否导致了疾病表型的发生。(5)通过PCR测序方法,在其他家系(家系Ⅱ)的患者中检验候选致病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中是否发生功能性突变;之后,在更大范围的正常人群中验证在前两步中发现的存在于候选致病基因中的所有功能突变。(6)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从mRNA水平检测致病基因在逆向性痤疮患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是否存在表达差异。结果(1)经过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后,初筛家系两名病例(Ⅱ4和Ⅲ11)和一名家系内对照(Ⅲ10)测到的总SNPs数分别为:41,177,44,660和42,196个。(2)过滤掉同义突变等不影响基因功能的突变和公共遗传突变数据库(dbSNP)正常人携带的常见突变、已发表的正常对照个体的突变、以及该项目实验测序的正常对照个体(Ⅲ10)的突变后,Ⅱ4和Ⅲ11所剩余的突变位点分别为:227和203个;随后,两名患者Ⅱ4和Ⅲ11的突变位点取交集,所剩余的突变位点为85个。(3)在候选区域染色体1p21.1—1q25.3内对上述85个突变位点进一步过滤,剩余的突变位点还有8个,分别位于以下8个基因内:MYBPHL, KCNC4, FLAD1, NES, NCSTN,ITLN2, SLC9A11和Clorf220。利用ANNOVAR和GERP等软件预测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进一步筛选后,发现位于NCSTN基因的c.1352+1G>A剪切位点突变最有可能为初筛家系(家系I)的致病突变。(4)用PCR测序方法,对突变位点NCSTN c.1352+1G>A在家系I内进行验证,观测到该突变导致了家系I患者逆向性痤疮的发病。(5)通过PCR测序方法,在其他家系(家系Ⅱ)的患者中检测到候选致病基因NCSTN的第3号外显子存在一个2个核苷酸的缺失c.210211delAG。家系内所有对照均不存在该突变。前两步发现的存在于候选致病基因NCSTN中的两个功能突变于90名正常人中通过PCR测序方法验证后也不存在。(6)与正常人相比,NCSTN mRNA在逆向性痤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降低。结论本研究采用最先进的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方法,成功发现了逆向性痤疮的致病基因NCSTN,在此基础上,通过NCSTN mRNA表达研究表明γ-分泌酶亚单位基因NCSTN单倍剂量不足可能为家族性逆向性痤疮某种亚型的遗传学发病基础。而且,研究结果提示出γ-分泌酶—Notch通路可能参与了家族性逆向性痤疮的分子学发病机制。除此之外,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为一种发现稀有单基因疾病致病基因有力、有效的方法。
其他文献
背景及目的:胃癌是消化系统发病率很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具有预后差、生存率低等特点,近年来在我国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明确胃癌的发病机制和分子生物
唐代的鸿胪寺是唐朝接待周边民族和国家来唐蕃客的专职涉外机构。前人已对鸿胪寺进行过探讨和研究,但仍留有不小的探索空间。本课题主要是对唐代的鸿胪寺这一外事机构进行研讨
背景:近年来,银屑病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逐渐受到国外学者关注;相比而言,就我们所知,国内这方面的相关报道则极少。银屑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1倍以上。一方面,银
新课改为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广泛地渗透于教学活动中。但与此同时,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也仍然存在,重理论
图书、档案、文物集中式管理(以下简称集中式管理,加引号的除外)是图书、档案、文物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途径之一,意在通过信息载体的地域集中,实现信息内容的共享。当今社会
目的:观察膜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应用于慢性牙周炎伴骨量不足患者与牙周健康伴骨量不足患者种植修复后的临床效果和美学效果,为临床如何提高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的成功率和
目的:探讨let-7b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状况及其与患者生存率、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分析let-7b表达与CD147、MMP-2、MMP-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为进一步了解乳
在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中,教务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所高校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了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高校在现今社会竞争中的发展和生存
下田歌子是活跃在明治、大正、昭和三代的女子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日本良妻贤母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在其女子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的的面具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国家主义者的强
随着internet网络互联环境的逐渐成熟、互联网用户需求的快速增长,网络摄影图片管理系统作为一项基础的互联网应用在互联网迅速传播和发展。同时,该系统在行业内的应用也不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