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ilswu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结近代以来中国人认识与探索美国的历程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研究课题,1949年至1988年,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国际格局到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形象也曾经历戏剧性的变化。这是一种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本文将以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为切入点展开分析,由此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中大多数民众对美国的认知状况,并折射出冷战这个国际大环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媒体的社会功能进行探讨。 论文的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是对国家形象相关概念与理论的介绍。本章第一部分概要论述了国家形象在国际关系中的功用与特点,并以中美两国为例,说明在冷战的背景下,国家形象如何被建构。本章第二部分主要考察传媒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中以美国为重点考察了冷战时期传媒的宣传效用,并论及中国传播体制的特点及其对塑造美国国家形象的影响。 第二章和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在整理原始报刊资料的基础上勾勒出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这种归纳以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为分界点,分两个阶段进行描述。第二章描绘的是1949年—1972年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分别按照中美关系中的美国形象、国际领域中的美国形象和国内领域中的美国形象三个方面进行梳理。第三章描绘的是1972年—1988年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也依次分为中美关系中的美国形象、国际领域中的美国形象和国内领域中的美国形象三大部分。鉴于《人民日报》的权威性与代表性,这两章内容的写作主要以《人民日报》作为原始资料的来源,通过整理与归纳,力图再现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媒体所塑造的美国形象的概貌,也直观地展现出美国形象发生的一些变化。 第四章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进行分析。为了清楚地提示中国媒体如何塑造美国形象,本章借鉴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的对美报道作进一步的研究,在统计、分析抽取样本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冷战时期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表现出从全盘否定到日益客观和全面的发展趋势。此外,本章对引起美国形象变化的背景因素也作以阐释,主要从中美关系、中国国家发展进程以及中国传媒体制这三方面论述了国际、国内因素对中国媒体塑造美国形象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运动平板(TET)试验前期立位心电图(A记录)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B记录)ST-T的差异。方法对50例在我院疑诊为冠心病(CHD)的患者,每例患者分别采集A记录与B记录两种心电图,两者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新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作为基本理念,可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非
近年来,我国的寿险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惑,特别是入世后我国寿险企业面对寿险业经营环境的重大改变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有两个问题我们不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对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根据现在通常使用的《测量不确定
本论文以护士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护士群体的工作倦怠状况,研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会支持和工作满意度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对预防和干预工作倦怠提供理论依据
中央税与地方税的划分是分税财政体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相对于原财政体制而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改革。分税制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
理解性学习与教学是当下国际教育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但作为聚焦于学科领域中的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却囿于诸多研究在理论视角、研究背景、探究方向上的不一致,
本文首先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了汉语招呼语这一言语现象,概括出汉语的四种招呼语类型:称呼式、问候式、即景式、调侃式等。然后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探讨了影响汉语招呼语使用的
营销管理作为整个企业系统功能的一部份,始终贯穿企业运行过程的始末。其运行状况的好坏决定着整个企业系统是否有效运转。随着中国加入 WTO,国内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腔”的起因及解决办法:何为翻译腔,在何种情况下容易出现翻译腔,以及如何避免翻译腔问题。这是因为翻译腔已经危及到了汉语语言的纯洁和优美,而且目前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