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锰在碳纤维表面的可控生长及电容去离子研究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2s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优异的储能装置,在利用超级电容器储能的同时,离子会在超级电容器电极表面富集和存储,从而达到脱盐的目的,因此在环境能源领域主要应用于水中的电容去离子。电容去离子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更加节能环保的咸水淡化方式,主要原理是通过在电极两端施加电压,以电极表面形成双电层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式,在带电电极的界面吸附电荷相反的离子,实现除盐过程。基于此,可发展超级电容器去离子的新型脱盐技术。为达到理想的脱盐性能,电极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较高的比电容。锰氧化物由于其理论容量高、电位窗口宽、环境友好等特殊性能已被广泛用于超级电容器及电容脱盐等领域。然而由于氧化锰导电性较差,结构稳定性和长期可循环性能较弱,从而导致有效容量较低,限制了氧化锰的超级电容器储能及电容去离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针对锰氧化物电极材料的研究,应着重于改善氧化锰活性层的厚度及结构,为氧化锰的生长提供合适的基底以制备高性能的锰氧化物电极材料,进而提高超级电容器的储能和电容去离子性能。
  本文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不同结构及组成的导电碳纳米纤维。根据高锰酸钾在碳表面的自限反应原理,通过调节碳纤维表面的结构、组成,以控制氧化锰的自限生长沉积的厚度及氧化锰的结构,从而提高复合电极材料的电容以及离子传输性能,更有利于氧化锰在电容器储能和脱盐领域发挥优势。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造孔剂,聚丙烯腈(PAN)为碳源,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多孔碳纳米纤维。接触角测试表明所得多孔纤维表面亲水性明显增加;红外分析表明,该多孔碳纳米纤维表面含氧功能团增加,这更有利于控制超薄氧化锰的生长。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分析对比纤维多孔结构对氧化锰生长的影响,证明多孔碳纳米纤维的丰富多孔结构及良好亲水性大大促进了氧化锰薄层的形成。经退火处理后的复合纤维用作电容器负极材料,比电容可达到 168 F/g;电容脱盐量可达到 9.23 mg/g,而不添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所得的无孔碳纳米纤维表面生长的氧化锰层明显不均,其电容脱盐值只有6.07 mg/g。说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掺杂改善了纤维的孔结构及表面化学结构,增加了氧化锰的活性吸附位点,有利于氧化锰薄层在碳纤维表面均匀生长,促进电极内离子的扩散传输过程,提高了电极的电容量及电容脱盐量。
  通过在PAN前驱液中添加乙酰丙酮铁(AAI-Fe),所得静电纺丝纤维经过碳化后得到 Fe-C复合纤维。根据高锰酸钾在碳表面的自限反应形成氧化锰的原理,将Fe-C纤维作为氧化锰的生长基底,并进一步通过控制 Fe 含量以优化调控氧化锰在 Fe-C 复合纤维上的生长速度,得到不同结构的MnOx负载 Fe-C 复合纤维,以提高锰氧化物的赝电容性能。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对比了不同含Fe 量对氧化锰在Fe-C复合纤维上的生长结构影响。不含Fe制得的复合纤维上,由于碳纤维与高锰酸钾的快速反应,仅得到多孔的半管结构,随着Fe在碳纳米纤维中的引入,对碳纤维的氧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Fe-C复合纤维的原有结构得到保持。而且随着纤维中AAI-Fe/PAN比例从0~0.5之间增加,分别得到半管状、管状及鲕粒状结构的复合纤维。XRD 和XPS分析证明 Fe 的存在改变了锰氧化物的纳米晶结构及存在形态,Fe和M n之间发生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导致了多价态Mn的形成,对Mn氧化还原过程中电子转移及离子的嵌入嵌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电化学测试分析发现随着聚合物纤维中 Fe 含量增加,电极材料的电容性能逐渐提高,但过量的 Fe会降低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当纺丝聚合物中加入AAI-Fe/PAN质量比为0.3时,得到的MnOx负载Fe-C复合纤维的电化学性能优异,其在0.5 A/g电流密度时的比电容值为234.5 F/g,约是不含Fe时所得多孔半管结构氧化锰复合纤维材料的 2 倍。MnOx负载 Fe-C 复合材料的电容性能主要来源于锰氧化物的氧化还原赝电容及双电层电容,而Fe的引入导致了多价态Mn的存在,从而提高氧化还原性能,促进了电极内离子的扩散传输,改善了电极的电容性能。
  以MnOx负载Fe-C复合纤维(AMF)为活性成分,与活性炭(AC)掺杂制备AC-AM F复合电极。探究AM F掺杂AC后对电容脱盐性能的影响。接触角测试结果证明 AC-AM F较 AC 电极的亲水性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为脱盐过程中离子在电极上的迁移和扩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AC-AM F复合电极用作负极,AC电极用作正极,组装不对称电容器进行脱盐测试。AC-AM F电极显示良好的脱盐性能,其中,当AAI-Fe/PAN质量比为0.3时,对应的电容器的单循环脱盐量可达到14.1 mg/g,比AC||AC对称电容器的脱盐量提高了46.8%,AMF在活性炭中的掺杂即改善了电极亲水性又增加了电极的活性吸附位点,提高了离子的扩散传输速率,增加了电极的电容脱盐量。这为电容脱盐高性能材料的构建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环己烯环氧化制备环氧环己烷是一个重要的烯烃环氧化反应,产物环氧环己烷是一种常用的化工中间体,在医药、农药、涂染料和香料等行业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外对于环氧环己烷的生产能力还较弱,但市场对其需求量很大,所以工业界和学术界对于环氧环己烷生产工艺的研发非常重视。采用双氧水、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等氧源催化环氧化环己烯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环氧环己烷合成路线之一,并且诸多研究中会添加溶剂和共还
覆冰现象常常出现在飞机、轮船、输电线路等室外设备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冰雪灾害。涂层防覆冰具有能耗小,环境友好,操作简单以及适用范围广等众多优点,是非常理想的防覆冰技术。其中液体浸润型超光滑表面(SLIPS)因表面光滑以及化学均相,能有效降低水的成核温度,延长结冰时间,减少冰的粘附力,在防覆冰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SLIPS上的润滑油会因为自身的蒸发或者被水、冰等带走而流失,导致表面防覆冰性
随着世界范围内聚烯烃产业结构的调整,茂金属催化剂及其生产的高端牌号聚烯烃产品的产能占比将快速增长。研究茂金属(及后茂金属)催化剂结构及反应条件对所得聚烯烃产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能进一步了解催化剂催化烯烃聚合的机理,进而促进新型聚烯烃催化剂的研发和应用,最终指导新型聚烯烃产品的可控制备和生产,意义重大。本文以乙烯和1-己烯配位聚合(共聚)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聚合条件和催化剂的改变,制备了一系列支化聚烯
该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以不同装填率的膜吸收器为设备,采用气液两相逆流流动,气相在纤维外流动,液相在纤维内流动的操作方式,研究了以乙醇胺(MEA)、N-甲基二乙醇胺(MDEA)和MDEA/MEA混合物的水溶液以及纯水为吸收剂时,CO在膜器中的吸收规律,考察了各种因素对吸收过程的影响.通过对膜吸收过程的分析,建立了膜吸收过程的传质微分方程,给出了差分解法.由此模拟计算了不同吸收液对CO的吸收过程,
学位
MgNi贮氢合金以其比容量大、成本低和资源丰富等优点而倍受关注,但常温下动力学性能不好和碱液中循环寿命差是制约其在氢镍电池领域应用的两大关键问题.为了克服以上缺点,本文研究了MgNi合金的制备工艺,并系统研究了元素替代(MgM(M=Mg,Al,Ti)Ni)、表面处理(镀Cu、镀Ni、镀Ni-Co和F化处理)、球磨处理(球磨MgNi、球磨MgNi-10wt﹪Ni和球磨MgNi-10wt﹪Co)和它们
学位
赤泥是氧化铝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含铁量丰富。目前,尚无合理技术实现赤泥的综合利用,主要采取堆存的消纳方式,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严重危害生态环境。铁碳微电解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废水处理工艺,在印染、制药、石化、焦化、农药、电镀等废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铁碳微电解填料一般采用直接还原铁粉/铁屑和活性炭为原料制备,生产成本较高。  本文以高铁赤泥和无烟煤为主要原料,采用高温还原焙烧法制备铁碳微电解
南方离子型稀土在开采的过程中由于使用大量的硫铵浸矿剂,导致矿区范围产生大量含氨氮的矿山尾水,严重污染矿区及流域的地表水环境,控制稀土矿山尾水污染已经成为离子型稀土矿聚集区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难题之一。离子型稀土矿山尾水有机碳源极缺,低C/N特征明显。传统的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技术虽可应用于此类废水的处理,但需投加大量的甲醇或其他有机碳源,导致处理成本高昂,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应用新的废水生物脱氮技
本文以龙川江铜冶炼区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实地勘探、试验测试和分析论证等手段,了解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等。首先,研究区模拟污染源泄露事故具有普遍性,但污染物自身性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等具有个别性差异,在污染羽面积、污染物运移距离、污染源浓度值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其次,构建地下水数值模型与溶质运移模型,根据收集的数据,输入并验证模型,假设研究区的污酸处理站沉淀池底部、硫酸储罐区酸库的防渗层破损,发生
土壤微生物在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及关键元素循环的驱动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受人为活动、环境等因素影响,同时也与植被组成及其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变化及其与植被动态的关系有助于为环境生态修复工程等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是竹资源大国,竹子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被广泛种植,但由于缺乏管理,竹林扩张现象及其对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
为了探明有机肥施用对稻田土壤碳氮转化的影响与微生物机制,本研究以红壤丘陵区湖南省宁乡县典型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不施肥(CK)、化肥(NPK)、秸秆还田+化肥(NPKS)、30%有机肥+化肥(LOM)和60%有机肥+化肥(HOM)5种处理,采用18O-H2O、Microresp TM技术、荧光定量PCR、PLFA等技术,分析分蘖旺期不同施肥处理下稻田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碳源利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