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水性凹版油墨配方及其性能的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hzf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印包用溶剂型油墨因其高的VOCs排放量受到了严重冲击,水性油墨应运而生。凹版印刷因其印品质量高且适宜采用水性油墨,以及优秀的印刷效果受到了印包行业的广泛关注。但目前的国内市场上,凹版印刷用水性油墨的种类较少且品质差,高档水性油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本文以自制的丙烯酸乳液树脂作为连接料,研制相应的水性油墨,重点研究树脂结构、油墨基本配方对油墨流变特性等性能和印刷效果的影响规律,并通过配方优化,制备得到了综合性能优良且在不同塑料薄膜基材上印刷适应性良好的凹版水性油墨。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两款自制的核壳型聚丙烯酸树脂乳液作为连接料,制备塑料水性凹版油墨,研究了连结料中的交联单体在乳胶粒子中的位置分布对油墨贮存稳定性、附着力等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交联基团处于乳胶粒子的核层时,可以提高油墨,特别是黄墨的贮存稳定性,且对油墨的附着力和其它性能影响不大。以交联基团位于乳胶粒子的核层的乳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乳液的Tg和功能单体对油墨附着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影响其抗黏连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乳液的Tg,能加快油墨成膜速度,改善成膜性能,提高油墨附着力,并可以减小油墨中助剂的使用量,因而降低油墨的VOC量;在树脂结构中引入丙烯酸异冰片酯(IBOA)或丙烯酸羟乙酯(HEA)可改善油墨在非极性基材PE或PP上的附着力。2.研究了附着力促进剂、流平剂、润湿剂、蜡乳液和增稠剂等助剂对油墨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使用一定量的附着力促进剂,可显著改善油墨在双向拉伸的PP(BOPP)薄膜表面的附着性能;使用单一流平剂时,BYK-380N对改善墨膜的流平性效果最佳,使用复合流平剂时,BYK-333与BYK-380N的复配效果最佳,且当333:380N=5:5时对改善墨膜的流平性效果最佳;润湿剂Superwet-360对降低油墨体系的表面张力效果最好,且用量大于1%时,可明显改善油墨的干燥速度;增稠剂PUR-42会显著增加油墨体系的粘度,并延长其彻干时间,其添加量不宜超过1%;蜡乳液Silok-9003的抗热粘连性最佳,但用量超过3%时会减慢油墨的干燥速度,故最佳添加量为1%-3%。此外还发现,随墨膜厚度增加,油墨的附着力相应减小。3.以使用不同用量的增稠剂制备的水性油墨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油墨的流变性能对其印刷适性的影响,并初步界定了塑料凹版水性油墨适宜的屈服值、粘度值范围。结果表明,当增稠剂用量为0.5%时,油墨具有最适宜的触变性,印刷稳定性好,且不影响其温度敏感性。应用于塑料凹版印刷的水性油墨较理想的屈服值范围应为5-20mPa;适宜的粘度应为20-200mPa.s。
其他文献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稳定性好和无污染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制备锂离子电池的过程中,传统的聚偏氟乙烯(PVDF)粘结剂需要用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溶剂,对环境有毒有害;同时,由于其粘结强度不够,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活性物质的剥落,因此,开发新型环境友好和高效的粘结剂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而水性聚氨酯(WPU)以水作为分散剂,无毒性、价格低廉且具有较好的粘结性能
目的:观察营养支持方式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2型呼吸衰竭并患者的疗效。方法:从我院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2型呼吸衰竭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200例为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在不断提升。决定生产效率的核心就是车间调度的优化。车间调度的整体优化也意味着技术层次的综合优化,要求其在管理层面、技术的优化层面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方面的综合优化。本文提出运用改进的鲸鱼算法来求解作业车间调度问题,对鲸鱼算法增加了非线性收敛因子和自适应惯性权重作为改进的重点,在鲸鱼位置更新上引入了量子旋转门的概念,同时对编码和解码的方式也做出了改进。
根据宝钢股份公司"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这一目标,为科学评价公司竞争力,对公司的核心能力进行了研究.以钢铁市场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为背景,分析了公司的经营战略和
电离层区域存在大量的带电粒子,对无线电波具有反射、折射和吸收作用,电离层内不规则体导致的无线电信号的相位和幅度快速抖动和起伏对人类无线电通讯、卫星发射、GPS定位以
<正> 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令的1972年修正案,大大地促进了美国进一步提高水污染控制水平。这些修正案与其所附带的法规都鼓励人们适当地使用污水地面处理技术,以便改进水质指标
直通导叶式微型旋流管组除尘器适用于矿井内受限空间粉尘浓度较大的作业场所的初效除尘,具有结构紧凑、无需清灰等特点。目前直通导叶式微型旋流管组相关理论研究较少,其使用条件和内部流场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本文围绕直通导叶式微型旋流管组除尘器的上述问题,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对其在不同条件下使用的除尘效率及内部气流分布进行研究,为直通导叶式微型旋流管组除尘器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将直通导叶式微型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