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洛奇天主教小说的宗教意识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ng_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出生于天主教家庭并一直关注天主教改革的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戴维·洛奇(1935-)在小说创作领域与学术批评领域都表现出浓郁的宗教意识。他在小说批评领域对天主教小说的研究代表了英国小说批评对天主教小说的系统梳理,他的天主教小说创作则体现了一位自觉意识的天主教小说家独特的宗教意识。对他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英国战后天主教小说创作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也有助于我国当代英国小说研究走向深入。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洛奇研究尚有空白与不足,洛奇在中国多以学院小说家之名广为人知,很大原因是学界对他的研究多局限于以《换位》、《小世界》、《好工作》等学院三部曲为代表的学院小说,而对占其小说创作近半的天主教小说则察之甚少,仅有的几篇也大都关注其文学技巧等形式层面,研究其作品的拼贴戏拟、互文性、对话性、复调、狂欢化等,形式分析远远多于对作品主题内涵的挖掘,更缺乏从宗教意识层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学理分析。这种重心失衡状况既造成了研究视角的趋同、选题的重复,也体现出对洛奇天主教小说乃至英国宗教小说整体都缺乏全面系统的考察。论文试图从事实层面、原型层面以及小说美学个性,系统分析其小说美学构建最终传达出来的宗教意识及其意义与价值,希望借此拓宽、深化对异质文学的内涵研究,也深化对戴维·洛奇以至英国小说的更深理解。论文主要以《电影迷》、《大英博物馆在倒塌》、《走出庇护所》、《你能走多远》、《天堂消息》和《治疗》等六部天主教小说作为对象,试图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综合运用宗教现象学、叙事学等学科理论,以及社会历史批评、原型批评等多种批评方法,系统分析洛奇天主教小说中的宗教性事实、宗教原型以及其文学化叙事,阐述小说总体传达出来的宗教意识,揭示其社会现实意义。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观点这三个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结语各占一部分,文章主体四章。“绪论”概述了戴维·洛奇的创作情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我国洛奇研究现状从作品译介、总体研究、专题研究三个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细致的综述,指出洛奇天主教小说研究的匮乏与缺陷,并简单分析了原因,最后说明了论文的写作目的、基本结构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研究洛奇天主教小说中的宗教性事实。以宗教现象学和小说美学为研究方法,从小说构成之情节、人物、语境三要素的角度阐述诸种宗教教义教规在洛奇天主教小说构建中的美学意义,以及所涉宗教性事实在基督教历史以及基督教文化构成中的作用。宗教性事实既构成了洛奇天主教小说的中心情节,也赋予人物显著的宗教特征,营造了情节展开与人物性格塑造的叙事语境。论文指出,对于基督教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义、教规系统,洛奇主要侧重于表现天主教徒在教义教规压制下的苦恼人生,灵与肉的冲突构成小说文本的主要叙事核心。一系列包括神父与平信徒两大人群的宗教性人物在宗教与世俗生活对立、冲突的情节发展中完成了形象塑造,对教义教规的态度以及选择成为评判人物人格高下、智慧优劣的标尺。洛奇天主教小说中的宗教性语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具体直观的语境以及宗教系统中特殊的玄学氛围即玄学语境,这些语境在叙事语境层面上表现出小说人物各自不同的宗教体验,营造了浓郁、神秘的宗教氛围,传达出作者对教义、教规总体批判、质疑的宗教意识。第二章侧重阐述洛奇天主教小说中的宗教原型。归纳洛奇天主教小说中出现的宗教原型,主要从原型批评角度阐述各种原型的来源及历史变迁,深入挖掘潜藏在具体文本之中深厚的基督教文化底蕴,以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本章把洛奇天主教小说中的宗教原型分为意象原型、概念原型、结构原型这三大原型系统,从具体的形象塑造、抽象的概念渊源以及宏观的叙事结构三个层面具体分析。洛奇天主教小说塑造了一大批基督教原型人物,包括亚当、夏娃、救世主这三个最主要的原型形象以及多个基督教圣徒。基督教文化传统中兼具善恶双重意蕴的“水”,象征贞洁、安全的“园”以及象征人生与信仰的“路”等意象,营造了小说富于原型色彩的环境。在宗教概念的借用方面,洛奇借用了与世界末日说联系的天堂和显示信徒虔诚信仰的朝圣这两大概念。结构原型则重点分析U型结构与二元对立结构这两种在洛奇天主教小说中最为普遍的结构原型。论文指出,洛奇对宗教原型的借用,建基于本人自幼浸淫的天主教信仰,建基于对基督教历史文化的熟谙,更建基于对宗教对现世人生作用的理性体察。其天主教小说中诸多宗教原型的存在,打造了小说深厚的宗教底蕴,沟通了世俗人生与宗教世界、现实人物与基督教原型的联系。同时,洛奇对原型的借用又大多侧重于对宗教原型表象的模拟、对内涵的现实性置换,在近乎渎圣的叙事过程中传达出作者对宗教原型乃至宗教信仰的重新改造。在追逐感官刺激、享乐主义盛行的后工业时代,洛奇天主教小说一方面借用古老原型保持和召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绝不把类似救世主原型化身的主人公改造成众生之上的存在,不作此类造神努力,不排斥、阉割“饮食男女”的日常人生。聚焦于质朴、真实、充满生命气息的日常世俗生活,远离各种抽象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玄学说教,让宗教贴近人生、让宗教更富人性,这是洛奇的努力。第三章阐述洛奇天主教小说中传达出的宗教意识及其变化轨迹。分析洛奇天主教小说中的宗教性事实、原型借用、人物塑造、情节走向以及细节刻画,结合小说创作的社会历史环境以及文中表现,阐述小说传达出的宗教意识。论文认为,以《你能走多远》为界,洛奇天主教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电影迷》、《大英博物馆在倒塌》、《走出庇护所》、《你能走多远》属于前期,而《天堂消息》、《治疗》则属于后期。前期小说侧重于展示宗教教义、教规对人性的禁锢、对现世幸福的压抑和剥夺,表现作者对教义教规的批判与整体思考。在《天堂消息》、《治疗》等后期小说创作中,洛奇则把对宗教的嘲讽、批判转化为对宗教精神安慰的理性认同。从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以及创作心理学的角度,论文阐释洛奇天主教小说宗教意识的社会、心理根源。指出洛奇创作伊始就开始了对宗教制约、压制人性合理欲望的批判,在批判宗教教义教规严苛的同时,凸显其荒谬。总体而言,洛奇前期小说大体表现出对天主教教义教规的质疑与批判,侧重拯救宗教重压下的世俗幸福。在天主教后期小说中,作者在批判宗教压抑合理人性的同时,也关注到信仰危机,开始对宗教教义教规的系统审视、质疑。符合民众需要、符合伦理规范的宗教究竟能在上帝与大众之间妥协到何种程度?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显示出作者深沉的道德焦虑。论文指出,洛奇后期小说探讨宗教与人生的关系,主要笔触落于来世观念与现世生活的取舍。他并没有完全否认人类渴望通过宗教方式实现精神永恒的企图,只是巧妙地做了更贴近现实的置换。后期小说对宗教与哲学、宗教与心理学关系的思考,表明作者意识到在教义失去公信力、教规松懈、信仰虚无的当代社会,天主教徒与非天主教徒面临着相似的精神困境、人生压力,宗教与其他人文科学一样都应该更侧重于对人类危机的解救、对精神的慰藉。因此,后期小说传达出信仰回归的倾向以及对个体理性改造宗教信仰的认可。应该说洛奇宗教意识的变化,前提是尊重宗教存在对人性的补充与完善。论文认为,洛奇在前后期天主教小说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宗教个体化感悟,表明洛奇已然把信仰和教会、宗教与教规区别开来。认识到作为精神支柱的信仰能拯救人,使人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现实环境中摆脱精神危机、找到平静与幸福;而教条化的教义教规一旦成为对人类幸福的戕害、对肉体与理性的摧残,就会让人在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的冲突中既无法拥有健全完满的生活,也失去坚定的信仰。这种宗教意识在思想内涵上体现为建立在宗教概念上的现实性体悟与化用,其坚实根基则是芸芸众生生存于斯的现实生活。第四章是把戴维·洛奇天主教小说的创作与格雷厄姆·格林、伊夫林·沃这两位天主教前辈作家作比。重点阐述洛奇在吸收借鉴前辈作家宗教观、创作观念、艺术手法的扬弃,分析洛奇在其宗教意识影响下的小说个性特征。论文首先指出,洛奇从第一部小说开始就显示出受到格林与沃这两位天主教作家的影响。对洛奇与格林的比较,侧重洛奇对格林宗教观、小说可读性的借鉴与扬弃。格林试图以宗教“恶”的观念解释人类的罪恶与现实社会的混乱,天主教教义中诸如原罪、天堂、地狱之类的玄学观念成为格林小说叙事的主要价值准则,而洛奇弱化甚至略去了这类抽象神秘的玄学概念,更着重探讨宗教信仰、宗教教义教规乃至教会对个人的具体影响。洛奇认可格林对小说可读性的重视,借鉴格林对故事、悬念以及电影直观展示的看重。注重情节的线性逻辑、注意经营富于吸引力的情节与细节、注意以电影手法之类技巧丰富小说的表现手段,更注重读者心理期待以及大众审美猎奇心理,关注大众欣赏口味以及文学市场的需求。论文认为,洛奇对趣味性及各种新潮创作手法的强调,赢得了世俗及学界的双重认可,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文学关注人生的社会效用。对洛奇与伊夫林·沃的比较,论文侧重阐述洛奇在借鉴沃喜剧性手法时的改造,分析沃小说传达出的现代性荒诞与洛奇传统喜剧下的后现代狂欢。论文指出,沃的小说在喜剧表面下潜流的是悲剧性的个人体验,是以喜剧笔法表现绝望情绪,很大程度上属于黑色幽默。洛奇广泛使用了沃的喜剧性技巧,如超然冷静的语言、貌似中立的叙述立场、通过人物言行展露其内心世界等;在对宗教感的表达上,洛奇吸收借鉴了沃小说广泛应用的象征手法,如书名象征、人名象征、建筑象征、景象象征等。与此同时,洛奇不赞成刻意表现绝望感、荒诞感,这一方面出于对现代主义、虚无主义的拒绝,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其基督教人文主义的宗教意识面对现实世界的乐观主义立场。论文指出,洛奇致力于小说形式创新的一系列实验技巧,确实造就了一种叙事奇迹,既在后现代叙事语境下保留了传统现实主义的领地,又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众声喧哗中创造了一种对话性、狂欢性的交叉小说、多元小说模式。大量应用浮于生活表层的后现代笔法,使得洛奇灵巧地在各个人物、各个场景中笔转腾挪之际也造成人物的平面化特征。这种诸如人物性格模糊、情感薄弱、思想深度不够等被传统批评视为“扁形人物”的创作特色,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洛奇对传统现实主义的超越。文章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对洛奇天主教小说传达的宗教意识作了总结。戴维·洛奇通过六部天主教小说各种宗教性事实、宗教原型的借用与融入,展示了天主教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末的变化历史以及基本教义教规对教徒的具体影响,文学化叙说了一个个天主教徒心灵的历史,展示了作者宗教意识的变化,表现了一种贴近世俗人生的宗教观——新天主教理想。论文指出,洛奇新天主教理想的本质是基督教人文主义。这种新的宗教观既推崇原欲的合理满足,一定程度上认可潜意识对人类行为的决定性作用,也尊崇理性、尊崇信仰对欲望合理制约的一面。在对人类欲望合理制约的意义上,洛奇把信仰当作了人类理性的某种化身,是对欲望人性的合理补充。与传统宗教强调来世相对,洛奇的新宗教理想排除了虚无缥缈的来世许诺,更注重现世建立在两性合理性爱基础上的博爱、宽恕与互助。从思想本质来说,这种源于宗教的伦理道德思想破除了宗教的蒙昧与神秘,既融汇了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如追求现世幸福、肯定人类理性,也吸收了基督教文化中的合理元素,如爱与宽容。这一理想既沟通了西方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也显示出包括天主教在内的各种基督教信仰派别在新时期的继续发展。论文认为,洛奇天主教小说既看到了宗教束缚人性、限制追求幸福的一面,也认识到在享乐主义盛行的现当代生活中缺乏精神支柱所造成的心理危机和社会混乱。洛奇既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与宗教教义教规的冲突、对立,也关注个体如何通过理性过滤保持某种精神信仰,在甚嚣尘上的当代都市社会保持内心平和、维持人格完整。论文对洛奇天主教小说的研究有助于透过其表层的讽刺与批判深入其精神拯救的内核,全面呈现洛奇的宗教意识,体现他对当代后工业社会诸多现实弊病的深切关怀与深沉的道德焦虑。
其他文献
目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动态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变化以及阿托伐他汀对两者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调脂药物对于脓毒症治疗的
在英国的文学史上,托马期·哈代既是一位小说家也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出版了14部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及8卷诗集。他的小说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诗歌在近年也被研究得越来越多。
分封皇帝诸子为王及宗室成员全部分封并终身供养的藩封制度是终明一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也是朱元璋开国立政的基本国策。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明朝初期第一批分封十王中鲁王一系的
在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背景下,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成为促进山东省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山东省出口贸易快速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也暴露出
<正>在普通人的概念中,中药是中国的、天然的,这似乎不存在什么争议。实际上,这一概念是不准确的,或不确切的。这是因为,"中国"和"天然",都不是界定中药的必须条件。决定中药
会议
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是一种新型的两性表面活性剂,其具有优异使用性能:对皮肤及眼睛的低刺激性;在较宽pH范围内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对硬水稳定性良好,能耐酸碱和各种金属离子;
"多媒体"与"网络"相互作用的优势使得"微课教学"应运而生,其由于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辅助的教学媒体,它们的优势是以往旧的教学手段和媒体不能相比的。微课所具有的集成、交互
目的探索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贫血的发生、转归及对短期生存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我院住院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心实验室常规检测
<正> 《医林改错》(简称《改错》)一书系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所著,是书在瘀血证的理论和临床治疗方面,独树一帜。丰富了祖国医学关于瘀血证的内容,对后世影响颇深。本文仅就《
近几十年来,现代战争的手段在科技进步下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比如有毒武器、化学武器、细菌武器、核武器甚至“环境武器”等,且其中很多被用于了现代战争并造成了无法挽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