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诺沙星在苦草、伊乐藻、轮叶黑藻中蓄积、代谢和消除规律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ppat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为第三代人工合成喹诺酮抗菌药,为兽医专用抗菌药,因其高效的抗菌能力被广泛运用于水产动物疾病的治疗与预防。随着集约化沉水植物养殖日益发展,高密度的养殖模式使得恩诺沙星等抗菌药使用量剧增,导致水体不断蓄积残留的抗菌药,最终随养殖尾水进入自然水域。养殖尾水中抗菌药残留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净化养殖尾水中的抗菌药物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大难题。沉水植物可以通过直接吸收、根系分泌和根区微生物等作用,直接或间接去除水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因此,研究沉水植物对抗菌药的蓄积、代谢和消除规律是建立养殖尾水抗菌药污染技术的基础,同时也为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本文以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恩诺沙星在三种沉水植物中的蓄积、代谢和消除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沉水植物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基于Qu Ech ERS法改进了沉水植物样品的前处理方法,样品由1%甲酸酸化乙腈15 min涡旋提取,经氯化钠萃取脱水,再由PSA(乙二胺-N-丙基硅烷化硅胶)和GCB(石墨化炭黑)去除样品中脂肪和色素等杂质,离心后上清减压蒸干,残渣用流动相溶解,过0.22μm滤膜上机分析。以乙腈/0.01 mol/L四丁基溴化铵溶液(磷酸调至p H=2.8,10:90(V/V))为流动相,柱温28℃,流速1.0 m L/min,进样量10μL,采用荧光检测器,于Ex=280nm,Em=450 nm进行检测。以外标法进行定量,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仪器检测限和样品检测限分别为0.001μg/g、0.001μg/g和0.003μg/g、0.005μg/g,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9.60%~110.15%和57.26%~102.00%,RSD值分别为0.86%~10.90%和0.80~11.72%。2.沉水植物对恩诺沙星的蓄积、代谢和消除规律苦草、伊乐藻和轮叶黑藻分别暴露于恩诺沙星中,三种沉水植物中恩诺沙星呈相同的蓄积规律,均为先快速上升而后缓慢下降,且均在施药后24 h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82μg/g、0.86μg/g和2.34μg/g,后续均呈缓慢下降的趋势,600 h时恩诺沙星浓度分别降至0.09μg/g、0.15μg/g和0.22μg/g;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92.06μg/g·h、209.92μg/g·h和471.44μg/g·h。24 h时三种沉水植物对恩诺沙星的生物富集系数FBC分别为9.7、10.2和27.8。三种沉水植物中恩诺沙星代谢产物环丙沙星浓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在施药后72 h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027μg/g、0.029μg/g和0.037μg/g,300 h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42μg/g·h、8.21μg/g·h和12.21μg/g·h。苦草、伊乐藻和轮叶黑藻中代谢产物环丙沙星最高含量与恩诺沙星最高含量的百分比分别为3.29%、3.37%和1.58%,代谢产物环丙沙星曲线下面积与恩诺沙星的百分比分别为4.39%、3.87%和2.59%。3.三种沉水植物中恩诺沙星代谢产物与代谢途径的初步鉴定与分析利用液质联用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对三种沉水植物中恩诺沙星代谢产物进行鉴定,总共产生8种代谢产物,分为4种代谢途径,为N4脱乙基(M7、M8)、哌嗪环裂解(M3、M4、M5)、脱氟(M6-1、M6-2)和脱羧(M2)途径,其中M8为轮叶黑藻独有代谢产物,M5为苦草独有代谢产物。苦草产生7种代谢产物(M2、M3、M4、M5、M6-1、M6-2、M7),4种代谢途径。M1(原型)去乙基生成M7,哌嗪环裂解生成M3,M3羰基被羟基取代生成M4,M4中C2和C3双键被还原成单键生成M5;M1哌嗪环裂解生成M3,再依次生成M4、M5;M1脱去氟原子后C5或C8羟基化生成M6-1或M6-2;M1脱羧后C3又被氧化产生羰基,之后C2与C3断裂,C2和C3分别获得羰基和羧基,再脱去C3的羧基,C2与C4相链生成M2。伊乐藻产生6种代谢产物(M2、M3、M4、M6-1、M6-2、M7),4种代谢途径。为M1(原型)去乙基生成M7,或哌嗪环裂解生成M3,M3羰基被羟基取代生成M4;M1哌嗪环裂解生成M3,再生成M4;M1脱去氟原子C5或C8羟基化生成M6-1或M6-2;M1脱羧后C3又被氧化产生羰基,之后C2与C3断裂,C2和C3分别获得羰基和羧基,再脱去C3的羧基,C2与C4相链生成M2。轮叶黑藻产生7种代谢产物(M2、M3、M4、M6-1、M6-2、M7、M8),4种代谢途径。为M1(原型)去乙基生成M7,M7脱去氟原子生成M8,或哌嗪环裂解生成M3,M3羰基被羟基取代生成M4;M1哌嗪环裂解生成M3,再生成M4;M1脱去氟原子C5或C8羟基化生成M6-1或M6-2;M1脱羧后C3又被氧化产生羰基,之后C2与C3断裂,C2和C3分别获得羰基和羧基,再脱去C3的羧基,C2与C4相链生成M2。
其他文献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我国北部沿海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之一。温度是影响刺参生长繁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夏季高温频繁的出现,对刺参的养殖造成严重影响,大量刺参化皮腐烂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应对高温胁迫时,刺参主要通过自身的防御机制进行抵抗和适应,而表观遗传修饰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刺参苗种产业中亲参的来源主要是“野生”刺参以及累代繁育的人工养殖刺参,由
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经济贝类,不但在水产养殖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生态地位。近几年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养殖出现的大量死亡问题,给养殖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亟待加强对扇贝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深入了解。目前夏季高温时的低氧现象正在肆虐着全球养殖区,虾夷和栉孔扇贝经常会在遭受高温及低氧的胁迫,导致死亡。扇贝可以通过运动行为逃避捕食者的捕食以及恶劣的环境,其运动
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肉质鲜美、富含多种蛋白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北方沿海居民的喜爱。其具有洄游范围小、繁殖能力强、在北方海域可以自然越冬等优点,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网箱养殖、增殖放流的重要经济鱼种。许氏平鲉是典型的卵胎生鱼类,生殖周期长,存在苗种获得困难、良种选育难度大等问题,同时随着许氏平鲉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养殖企业对优质种苗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稳定获得大
短蛸(Octopus ocellatus),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蛸科、蛸属,是我国主要的人工养殖和增殖放流品种之一。近年来由于病害的影响,短蛸养殖业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短蛸属于无脊椎动物,本身缺乏特异性免疫,只能依靠先天免疫屏障抵御病害。Toll样受体在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短蛸Toll样受体的功能以及其信号转导过程,更好地了解短蛸先天免疫机制,本研究从转录组中得到
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是一种较大型的淡水商业鱼,随着其资源量的减少,种质资源的衰退,对其遗传多样性的研讨将格外重要,因为研究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有助于评估该物种的当前资源现状,从而减少物种灭绝的风险,达到保护濒危物种的效果。鱼类线粒体DNA具备一些独特的优点,已经被认为是一个很好的遗传学标记,普遍使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等研究范畴。因此本研究利用线粒体DNA作为分子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水生动物,近年来由于细菌病毒等的危害,给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研究中华绒螯蟹免疫相关基因,对探索中华绒螯蟹疾病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Peroxiredoxin(Prx)为抗氧化蛋白超家族的一员,在于真核和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并于先天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PCR等技术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克隆获得了EsPrx和EsPrx4的
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肉质嫩,生长快,适应广,是我国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而病害成为制约其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镰刀菌(Fusarium)分布广泛,能侵染各种植物、人类和水产动物等。鱼类在体表损伤或处于不良养殖环境时,容易感染镰刀菌,发病迅速,致死率较高,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有必要开展镰刀菌病的研究。2019年7月,某循环水室饲养的加州鲈头部
泛滥性平原湖泊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长江中下游湖泊众多,多数浅水湖泊通过通江河道与长江干流保持水文连通,形成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极高。近年来,为了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建闸修坝、围垦湖泊、水质污染、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干扰严重,造成江湖阻隔、生境破碎化、水生环境破坏等问题凸出,湖泊生态系统功能和渔业资源显著下降
长江下游苏通江段地处感潮区,受潮汐作用强烈,水文环境特殊,是长江洄游型刀鲚的必经洄游通道,同时该江段拥有多沙洲、浅滩分布,具有独特的干流-沙洲生境。为了解苏通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时空分布概况和该特殊生境下苏通江段的两个主要沙洲(长青沙和民主沙)仔稚鱼的群聚特征,本研究于2018~2020年每年5~8月对该江段共累计进行84天的早期资源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苏通江段鱼类资源组成分析显示:调查
脊柱畸形是鱼类集约化养殖的主要疾病之一,异常的脊椎发育可能会影响鱼的运动和捕食,导致生长速度减慢和对疾病的高度敏感性,严重的脊柱畸形也可能导致鱼类死亡。卵形鲳鲹是我国华南沿海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其骨骼畸形率可超过30%,椎体融合发生率可达37.4%。卵形鲳鲹生长和发育对水温有很强的依赖性,不适的温度会诱导骨骼畸形的发生。然而,骨形成分子调控途径内容仍然未能被理解与掌握,尤其在鱼类中的研究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