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伐剩余物管理方式对二代杉木幼林生产力的影响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shawn20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40年来,世界人工林的面积不断扩大,而人工林的轮伐期在缩短,如桉树纸浆林,轮伐期缩短到5~7年。而人工林基地需要长期稳定的经营,因此地力衰退研究和人工林地力的维护已变成全世界林业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在我国南方山区,人工林中纯针叶林比重达到95%,其中杉木占南方林区森林面积的1/3,而杉木地力维护能力差,经营历史长,又经常多代连栽,地力衰退更为突出。 针对杉木人工林地力下降的原因,本文的目的是在一代杉木林的基础上测定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杉木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的影响。二代杉木人工林建立一代5种剩余物处理迹地之上。试验结果表明 1.采伐剩余物处理显著地影响二代杉木1~5年的生长,但对于6~8年杉木的生长影响不显著。试验后8年,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BL3)的杉木仍然生长得最好,胸径,树高和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4.39cm,9.48m和0.699m3-1,而全部清除处理和炼山处理的杉木生长的最差,但不同处理间差异统计上不显著。干旱使2003年的树高和胸径连年生长量下降约20-30%,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大约下降40%。试验林的第一代杉木人工林的高密度可能是第二代杉木林生产力显著下降的原因之一,但还不能下十分肯定的结论。 2.试验后1年的杉木林下植被与第一代相比有较大改变。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等阳性植物的种类和重要值大幅增加,而蕨类植物等阴性植物的种类和重要值大幅减少;造林后1年不同处理杉木林下植被组成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没有炼山的4个处理和炼山(SB)处理的差异上。炼山处理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种类占19%,重要值为28.02,高于其他4个处理,而蕨类草本植物占的种类比例为14%,重要值为14.14,却是所有处理最低的;落叶灌木的重要值为11.50,也远高于其余4个处理。 试验后3、6、8年,第二代杉木林下植被种类分别为168、159、153种,而不同处理之间植物种类组成和重要值的差异不显著。3年之后,林下植物生物量逐年下降,植物多样性逐年增加。 3.不同取样时间的土壤性质有一定差异。所有试验地试验后3年0-10cm层次平均土壤容重低于试验前0.03g·cm-3,10-20cm层次和20-40cm层次土壤容重略高于试验前。造林后6年土壤容重比试验前略有降低。 造林后3年和6年土壤pH值在0-10cm层次和10-20cm层次略有增加,而在20-40cm层次则略减少。
其他文献
在全面学习和总结国内外有关森林游憩资源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评估方法的比较,笔者认为市场价值法、旅行费用法和条件价值法是目前国际和国内森林游憩资源价
天女木兰(MagnoliasieboldiiK.Koch)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其种子资源日趋濒危。同时天女木兰育苗技术复杂,繁殖难度大,特别是用种子繁殖速度非常慢。因此,本文以天女木兰种子
细根死亡和分解是林地土壤中C和养分的重要来源,研究细根分解是准确估计细根生产和周转的关键,并有利于深入认识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本文以东北地区17年生水曲柳(Fra
孩子虽然没有成人那么多的知识经验,但却可能更富有想象力,因为他们更少有固定的“答案”与“思维模式”。想象力成长所需要的土壤是宽容的、放松的、自由的与多样的。因此,如果孩子对一个你早已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思考时,请允许他的“奇思妙想”。例如:  妈妈正在做包子,5岁的小女儿坐在小凳子上看着。女儿忽然提了一个问题:“星星是从哪儿来的?”  妈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说:“你想想看”。  女儿出神地注视着母亲
分析了地下水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基于Arc-view技术的地下水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地下水水位、用水量等信息的动态管理与模拟显示.
本研究于2003~2004年在福建省建瓯市水源乡温洋村进行。通过定点定期连续采样,结合实验窒化学测试,研究了锥栗在受害、非受害两种情况下不同锥栗品种叶片、韧皮部中次生物质含
  本文根据当前森林经营的周期性、动态性、地域的辽阔性、决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影响,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模拟技术,以矩阵模型为基础,建立林分生长动态模型
在木工圆锯片CAD的基础上,利用2个模块,将CAD产生的数据转换成NC指令,用通用算法语言实现自动编程,并在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上进行了加工,取得了满意结果. Based on the CAD of woodworking
百合是世界著名的球根花卉,但在我国的切花栽培和种球生产尚属起步阶段,尤其是关于鳞茎打破休眠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和低温冷藏关键技术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以自繁的东方百合
在整个调查研究中,采用了访谈、问卷的形式,并拍摄了千余张的实景照片。真切了解到人们是如何认识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和对这种环境的期待。本次研究重点在植物配置所构成的绿化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