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电针在不同介入时间点(6小时、24小时、3天、7天)对大鼠脑出血后行为学、脑组织形态学、巢蛋白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干预作用,探讨电针在脑出血治疗中的最佳介入时间点。[方法]19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组按照开始电针治疗的时间分6小时亚组、24小时亚组、3天亚组、7天亚组,各组治疗时间均为两周。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同样分为四个亚组分别与电针治疗的四个亚组进行对照,各亚组均12只大鼠。应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ICH模型,干预后Berderson评分评定行为学变化,在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巢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结果]1.大鼠灌注取脑前再次进行Berderson行为学评分,各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光镜下:模型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坏死、水肿,可见到较多含铁血黄素颗粒,神经细胞核固缩、空泡化以及周围炎细胞浸润,可见有胶质纤维和星形胶质细胞围成的囊肿。针刺组较模型组细胞排列规整,水肿程度减轻,炎性细胞减少,其中6h组较其它各电针组改善更明显。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改变不明显;3.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Nestin表达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各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其中6小时电针组较24小时、3天、7天电针组Nestin表达明显(P<0.05)。模型组各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Nestin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基本无阳性表达。4.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BDNF表达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各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其中6小时、24小时电针组较3天、7天电针组BDNF表达明显(P<0.05)。模型组各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BDNF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基本无阳性表达。[结论]在成功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的基础上,观察不同介入时间点,电针百会、人中穴对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其结果提示脑内巢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上调可能是针刺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机制之一。电针可能通过早期干预上调血肿周围脑组织内巢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对脑出血周围组织的保护以减轻脑组织水肿,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元,促进脑组织的修复再生。并且在脑出血不同时期开展电针治疗均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早期特别是ICH后6小时进行电针治疗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