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格非先锋小说中的“空白”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格非从1986年的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到1990年代初期的《敌人》《边缘》等先锋小说作品。笔者试图从格非先锋小说的“空白”入手,对格非先锋小说可能具有的内在意蕴进行解读,进而探询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创作动机,揭示空白和格非整体创作观念的关系。   本文除导言、结语外,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空白在哪里”,对格非先锋小说中的空白进行梳理分类;第二部分“空白是什么”,解读了空白在作品中的深层意蕴;第三部分“如何写空白”,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空白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作品在形成空白之后的叙事推动力问题;文章的第四部分“为何写空白”,论述了作家在作品中设置空白的意义,进而深入到作家创作心态和创作动机的分析。   从叙事结构的技巧性的显在层面来看,格非先锋小说中的空白是一种有意识的省略,可以从省略的内容和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格非先锋小说中的省略有多种形态,它们造成的空白的类型也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有同样的旨归,那就是都消解着故事的表面意义,并指向了故事之外的作者没有明确说出的意蕴。   格非先锋小说在叙事结构的哲理性的内在层面上对人的存在的终极价值,以及与人的存在境遇有关的时间、历史等进行思考,而空白的设置使这种思考最终指向了作者体验到的人的存在的虚无实质。对人的存在的虚无实质进行表达,成为格非先锋小说创作中最深刻的情结。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在格非那些有意省略形成空白的先锋小说作品中,作者正是使用了叙述视角上的视点隔阻这一方法来达成他的创作目的的。通过这样一种独特的叙述视角,格非在作品中呈现了故事之谜,人的存在之谜,以此来表现他对世界人生的体验。作品形成空白之后,又靠空白本身形成的悬念,预叙、预感、征兆的信息提示以及上下文情节内容的暗示作为叙事推动力,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格非在作品中通过空白的设置表达了他对存在虚无的一种悲剧性体验,但在这种对于虚无的表现里,也暗含了作者对于虚无的一种超越态度,这主要表现在格非先锋小说中与空白设置相联系的抒情性描写上。格非对于虚无的体验和表达,不仅是在西方现代文学作品和哲学观念启发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中国文学某些方面的一种自觉和呼应。   本文借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格非八、九十年代先锋小说创作中的“空白”问题,通过解读空白所具有的内在意蕴,试图从形式试验的层面深入到作品的主题意图,从而印证作家创作中的心态、动机及精神文化资源等问题。
其他文献
藏语和英语虽然不属于同一语系,但这两种文字都是拼音文字,其元音和辅音的数量也几乎相等。这也是它们最基本的异同点。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本身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从
本文选取《儒林外史》中的涉“手”单音动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涉“手”单音动词的意义,对与“手”有关的动作义位进行分类并对各组词义进行分析和描写,最后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为
学位
Many problems appear in the sintering process of vanadium-bearing titanomagnetite,such as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ow productivity;sinter quality is also ve
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及心理素质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意志力的六点主张,并初步进行了理论探索。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
在中西财经小说普遍面临困境的今天,日本经济小说这朵奇葩依旧绽放绚丽色彩,引起世界各国文坛经济小说界的瞩目。本文以日本经济小说之父城山三郎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的理论
针对孔径/丝径为0.125mm/0.09mm、厚度为0.1mm的不锈钢薄滤网的焊接,介绍了与之相关的焊接工艺的制订、专业电容储能式缝焊机的研制,以及产品焊接和质量检验等方面的情况。
作为横跨当代文学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及新世纪的重要作家,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实绩有目共睹,其在新世纪的长篇小说创作更是在秉承其以往的乡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发生了许多新的变
近代,资本主义鼎盛的西方往往带着居高临下的文化眼光来审视东方文明,将其塑造成先进与理性的对立面,成为西方文明的“他者”。20世纪初出生于重庆的法国驻中国公使之子,著名记者
学位
海明威小说中有四部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被公认为是20世纪的经典之作。本论文主要从文艺心理学(也即心理美
“男子作闺音”是中国古代诗学一个普遍而独特命题,是一个跨越修辞、政治、性别、身份的复杂呈现。本文尝试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这种现象进行梳理、阐释与反思。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