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乡村城镇化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在促进东北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背景下,探讨乡村城镇化发展路径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在中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政策推动下,农村社区逐步成为东北地区乡村城镇化的一种新路径。本文依据乡村城镇化和社区发展的相关基础理论,构建了农村社区发展理论分析框架,结合长春市农安县陈家店村和长春郊区兴华园小区典型案例,探讨农村社区发展的过程和动力机制,通过研究农村社区建设对农村居民生活的影响,分析评价农村社区建设效果,并提出改善和提高农村社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从基本概念辨析入手,阐述与城镇化和农村社区相关的基础理论,讨论各基础理论涉及的相关概念和领域范畴,并总结已有理论给本研究带来的启示。基于相关基础理论,构建了农村社区发展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 2.评估长春市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首先构建长春市乡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了2000-2014年间的长春市乡村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长春市乡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和传统发展路径,结合乡村发展新政策,提出乡村城镇化要注重农村社区建设的实现路径。 3.以长春市新型农村社区的典型村农安县兴隆镇陈家店村为典型案例,分析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现状,探讨陈家店新型农村社区发展过程和动力机制,分析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建设对村民生活的影响以及村民的满意度和适应度,进而讨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城镇化作用,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4.以长春市郊区失地农民社区的典型案例兴华园小区为例,分析了大城市郊区化背景下郊区土地征用与失地农民空间重组过程与动力机制,分析评价了郊区失地农民社区对村民生活的影响以及村民的满意度和适应度分析,进而评价郊区化引起的失地农民社区建设对乡村城镇化的效果与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城镇化和社区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农村社区发展理论框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城镇化处于发展中期阶段,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空间结构显著,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迁村并点的农村社区建设,使农村社区成为新的增长极,通过集聚效应将发展成为小城镇雏形,乡村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是乡村城镇化新的发展路径。本研究根据乡村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的发展区位条件差异,将农村社区分为新型农村社区和郊区失地农民社区两种类型。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普通农区的乡村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现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要素的重组,进而实现就地乡村城镇化的地域空间。新型农村社区是通过乡村聚落重构、产业集聚、农村就业结构非农化形成的小城镇雏形。郊区失地农民社区是指在城市郊区化过程中,通过土地征用,农业和农村土地转变成城镇建设用地,乡村聚落景观消失,就地建设以安置失地农民为主的城镇化社区。郊区失地农民社区的主要特征是城市郊区化过程中形成的以集聚原有乡村要素为主的城镇化社区,由政府主导的土地征用实现近郊区乡村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乡村居民就业结构非农化,生活方式快速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 2.通过构建长春市乡村地区经济-人口-环境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了长春市乡村城镇化整体水平并分析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2000-2014年间长春市乡村城镇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城镇化子系统和空间环境城镇化整体上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而人口城镇化子系统呈现缓慢下降趋势。长春市乡村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是以经济城镇化为主,主要体现在经济规模总量增长和密度变化,空间环境城镇化水平和人口城镇化水平低。长春市乡村城镇化存在城镇规模小、辐射能力弱,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和乡村居民市民化进程缓慢等问题,在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通过整合村庄、土地、人口、产业等区域空间资源要素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城镇化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3.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通过建立合作社式的村企,发展二三产业。在乡村地区空间上,通过合并村屯,组成具有城镇功能的新型农村社区,明显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了村民的生计和生活方式。根据湿地调研,大部分村民满意土地流转后的收益,村民就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主要以打零工为主,村民收入结构多样化,村民家庭年总收入随年龄增加而减少。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居住环境和配套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民对农村社区生活满意度和适应性高。新型农村社区实现了农业空间、社会空间、生态空间和居住空间的重组和优化,是介于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城镇雏形。对于新型农村社区,要科学规划农村社区区位、积极培育新型农村社区支柱产业、因地制宜探索土地流转的合理途径与模式、严格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和深化新型农村社区体制改革。 4.郊区失地农民社区是郊区乡村实现快速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乡村人口就地农转非,城市基础设施延伸覆盖到此,农民快速市民化,原有乡村经济瓦解,新的非农产业培育缓慢,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对生计影响较大。兴华园失地农民的中年人口比例高,呈现低教育水平,低收入,边缘人口不显著的特点。村民在住房、生活环境等方面有显著提高,但在村民在城市适应存在一定障碍,就业和生存的压力对于失地农民构成了极大的挑战,打零工成为了村民主要的就业方式,获得稳定职业的机会较少。目前失地农民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基本城市化,但受户籍制度限制,尚未实现市民身份转换,失地农民对城市居民身份的认可度低。对于郊区失地农民社区,未来要积极搭建失地农民就业平台、完善征地补偿方案和转变失地农民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