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志愿服务中的志愿失灵问题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d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扶弱济贫的传统美德。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志愿服务发展十分迅猛。作为矫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有效补充,志愿服务在提高公民素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培养公民责任感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哈尔滨是中国最早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的城市之一,1994年的“94热心行动”标志着哈尔滨市志愿服务事业这颗幼苗破土而出。2009年,哈尔滨市志愿者协会的建立,改变了原来团委、民政等志愿组织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模式,标志着哈尔滨的志愿服务活动进入了政府专项部门统一领导的新阶段,哈尔滨志愿服务事业自此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但就像“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一样,志愿服务中同样存在着“志愿失灵”的问题,表现为慈善的能力不足、特殊性、父权性以及业余性。哈尔滨市志愿服务事业目前也面临着“志愿失灵”问题。文章通过梳理哈尔滨市“志愿失灵”问题的主要表现,对其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对于促进哈尔滨市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完善志愿服务政策、志愿组织自我完善、引导全民参与志愿服务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哈尔滨市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有效解决哈尔滨市“志愿失灵”问题,对省内其他城市及国内同水平地区的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文章围绕“志愿失灵”这一主题,以哈尔滨市志愿者协会为基础,以黑龙江省志愿服务平台数据采集、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提出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阐述了国内外的志愿失灵理论、志愿服务相关研究现状,对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对行文过程中涉及到的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和志愿失灵理论的四方面表现逐一开展介绍和分析,并就美国和香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经验做了初步分析。第三章介绍哈尔滨市志愿服务的现状,并分析总结出五点哈尔滨市“志愿失灵”问题:出现行政化倾向、沾染官僚化色彩、资金严重短缺、服务功利性蔓延和志愿者结构不合理。第四章以前文的问题分析为基础,总结出导致哈尔滨市出现“志愿失灵”问题的原因。第五章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改进政府管理机制、加强内部制度建设、拓展资金筹集渠道、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切实强化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因此,人们对环境与居住条件要求也提高了,在居住要求方面,不仅仅只是面积和功能方面,目前还要求生态、自然的居住环境,
阅读对于人生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将它培养成习惯,同时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养成好的读书习惯,能使学生从中收益匪浅.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创造能力教育是改革物理教学的体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物理教学中
随着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进行非农开发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增值收益。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发展的权利受到损害,但根据现行征地补偿
“城中村”现象是我国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当前我国各大城市都普遍而又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现象。它使得城市建成区内形成了复杂的城乡二元格局,在社会、经
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中指出,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状况,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做法,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
本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特别是生态课堂理念,阐述以人为本来构建生态物理课堂必须实施以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以鼓励为主的教学策略、以思为主的教学理念和以问为主的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的问世,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的教育理念,促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更多的是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比较生动活泼场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十分重视教学过程的活动化,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岁末年初是个让人既感怀又期待的时刻。此时,我们回望旧的一年,以迎接新的起点。2010年,《雕塑》杂志除了忠实地记录、分析雕塑界的动态和发展,也致力于加强栏目建设,对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