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融资已经成为了我国上市公司外源融资的重要来源。其中的再融资是上市公司解决资金短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再融资在有的年份甚至超过首次公开发行的融资额。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在发展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加上我国证券市场从2001年以来的一直低迷,再融资也就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
目前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研究比较多,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博弈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更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研究的对象进行了界定,总结回顾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文献,并对国内的文献简评。
第二部分,主要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进行了概述。根据再融资方式的不同把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梳理,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是一个发展摸索的过程,政策存在多变性,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是非理性,上市公司再融资后经营业绩普遍不理想。在特殊的股权二元结构的假设上建立模型,可以证明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后的股票资产分配不均衡,非流通股股东财富增加,而老流通股股东财富损失,导致控股的非流通股股东非理性大量再融资。当然,规范的上市公司再融资对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及治理机制也会产生有益的改善功能。
第三部分,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再融资的公告效应进行分析,考察再融资的市场反应。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市场反应研究可以认识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为动机,了解上市公司再融资存在的问题和投资者的行为。利用2001年的数据,采用事件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三种方式都存在公告负效应,说明再融资事件是“利空”事件。
第四部分,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存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公告负效应,不能简单套用西方已有的资本结构理论解释,它很大程度上基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如偏好股权再融资、再融资资格造假、再融资的资金使用失效等。笔者探讨了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笔者赞同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所在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裂的观点,但笔者还建立了三个博弈模型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结果发现资本市场供给失衡、政府对再融资市场参与较高、再融资标准制定过高、监督管理机构监督失效、再融资政策的多变等都是问题的成因。
第五部分,笔者提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对策建议。我国应该建立包含债券融资的多元化融资方式,以解决资本市场结构失衡,创造公平健康的融资市场环境。改善公司治理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特别是解决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同时,要加强再融资行为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笔者认为建立审计保险制度、监督机构自身的规范化、再融资规模的有效控制都是有效的改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