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送别图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e1983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送别诗源远流长,萌芽于《诗经》,发展于两汉,成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唐代达到了顶峰。这种对挚友离别情绪的完美表达,也促使了送别图的产生。送别图作为一种绘画题材多次出现在画家的画作中,如: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把木箅柄上就绘有送别图的场面;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洛神与曹植恋恋不舍的场景以及五代时期顾宏中《韩熙载夜宴图》的最后一段主人与客人相互道别的场景,这些都是以人物为主的送别图。而以山水画形式出现的送别图始于两宋时期,并在在明代达到了顶峰。这与明朝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城市经济高度发展的明朝,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也随之提高。由于送别图既能为高山流水传神,又能表达对知友的真挚情谊,使文人士大夫和商贾权贵竞相效仿。又因为送别图所具有的特殊含义,使其在知友离别时成为赠送友人或赠送权势的最高雅的礼物。本文以明代的送别图为主,主要探究送别图在明代兴盛的原因及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以解读画家作品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根源为立足依据,对明朝送别图的发展、演变、文化背景和社会作用进行探讨。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对送别图在明朝形成原因及其发展历程进行论述,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由送别诗而演变出的送别图,在这一部分论述了由诗入画而产生出的最早的山水送别图。第二,介绍送别图在两宋之际的发展以及对后代送别图的影响。第三,探讨送别图在明代兴盛的社会背景。第二部分以明代送别图的功能为主来论述送别图在不同的场合所发挥的作用。介绍了送别图在当时的人际关系中所承担的角色,综合了文化、艺术的整体研究。整个论述分为三个部分,分析送别图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和其中社会原因及画家的个人感情。第三部分以送别图的图式特点来分析送别图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图式变化,及其发生图式变化的原因。以此来分析画家在图中所蕴含的感情。第一部分主要是论述以水面为主的初期绘画图式,及这种图式所带来的影响。第二部分是画家根据特定的情景和对朋友的了解而创作出来的具有特色的画作,同时也是送别图图式的重大转变。第三部分是最能体现画家与朋友之间真情所在的画作,这也是送别图的真正意义所在,它体现出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艺术方面的信息。最后,综述以上观点得出结论:明代送别图与两宋送别图之间的区别,以及明代送别图所具有的人文价值。
其他文献
介绍了TiCl4熔盐电解法、TiO2直接电解法(FCC剑桥工艺)、钙热还原(OS)法及电子中介反应(EMR)法,对比分析了各自特点和发展趋势,指出FCC法最有希望取代传统的Kroll法。
如何安置被称为"宗教"、"迷信"的民间信仰及其结社,是近代国家建设中每每出现的问题。通过对明治以来日本关于民间信仰话语的爬梳,可以确认近代日本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特别是
吉拉尔·热奈特是狭义互文性理论的代表。他提出了跨文性的概念,并将其分为五种类型:互文性、类文性、元文性、超文性以及统文性。本论文将以圣经的叙述模式为前文本,运用狭义互
随着经济和社会全方位的快速发展,现代人在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中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个体越来越重视对个人职业前景的期望和个人价值的追求,这种压力以及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中国新时期文论的影响冯宪光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新时期文论,人道主义,现代主义,艺术生产论,文化学阐释中国新时期文论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呈现出与前新
目的:统计描述艾滋病疑病症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为缓解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尝试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治疗,研究最佳疗效的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种类、剂量和疗程。方法:联系艾
目的观察逍遥抗癌解郁方对乳腺癌并发抑郁症模型小鼠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BALB/c雌性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腋下注射4T1炎性乳腺癌细胞联合腹腔注射皮质酮(CORT)建立
港澳回归之后,有一段平稳过渡期,近几年出现分化。两地民众的意识认同出现不同的表征,这与媒体监督的历史传统、港澳媒体与政治关系模式、多元文化存在方式、媒体规模等客观
目的:研究干扰NLRP6的表达对HCT116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探讨NLRP6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大肠癌的靶向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HCT116细胞的分组:对照组Si-CON(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