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岩芯揭示的黄河贯通三门峡时代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ibo0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的形成演化历史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全球气候变化等事件的联系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前期研究主要围绕黄河中上游河流阶地、中上游地质构造、中上游或边缘海晚新生界沉积序列的物源变化证据开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但对现代黄河水系的形成时代仍存在巨大认识分歧,存在晚中新世-早上新世、~5 Ma、~1.5-1.6 Ma、~1.3-1.4 Ma、不晚于~1.2 Ma、~1.0 Ma、不晚于~0.8 Ma、~0.15 Ma等不同认识。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是现代黄河水系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本研究以在三门峡地区钻取的150 m高质量沉积岩芯(钻孔编号:SMX19)为研究对象,基于岩性描述、岩石薄片分析、粒度、矿物组成等证据开展系统的沉积相分析,建立三门峡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环境变化框架;通过高精度的古地磁定年,厘定最老黄河沉积物的发育时代,约束黄河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的时代;通过与已发表成果的对比,讨论现代黄河水系的形成时代和主控因素。获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SMX19岩芯顶部(0-9.9 m)为黄土沉积,中部(9.9-108.7 m)为典型的河流沉积(包括河道沉积和河漫滩沉积),底部(108.7-150 m)以封闭型湖泊沉积为主,完整记录了三门峡地区从封闭型湖泊到开放河流的沉积环境演变过程。综合重矿物组合证据,明确108.7 m处的河流砂为最老黄河沉积物。2)古地磁定年结果表明,SMX19沉积岩芯底界年龄为~1.96 Ma,最老黄河沉积物的发育时代为~1.25 Ma,结合中上游已发表的河流阶地研究成果,提出黄河在~1.25 Ma贯通三门峡东流入海的新认识。3)黄河贯通三门峡的时代远晚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和周边山体(秦岭、中条山等)加速隆升的时代(~8 Ma),与中更新世早期全球海平面加速降低的时代大体一致,暗示全球海平面变化对现代黄河水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研究结果为揭示现代黄河水系的形成时代提供了直接的地质证据,为理解大型水系的发育模式提供了新视角。古地磁之外独立的年代学证据、多指标体系高分辨率的古环境代用指标记录、黄河中上游与下游沉积记录的集成研究是进一步深化现代黄河形成演化过程、发育模式、生态环境效应等科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随着箱形截面梁的广泛应用,学者们对箱梁剪力滞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以能量变分法求解剪力滞效应的文献中,翘曲位移函数修正系数直接给出,并未解释如何得来。在常见的三跨连续箱梁桥中,各跨两端约束条件各异,分析不同约束条件对跨内剪力滞效应的影响规律,有助于更全面地考虑箱梁纵向内力变化。同时,现行桥梁规范中箱梁有效宽度的规定没有区分荷载类型,但箱梁分别在集中荷载和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剪力滞效应并不相同,求解截面
学位
新疆地处亚洲内陆干旱区腹心地带,是中西方文化荟萃之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有着非常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址。研究环准噶尔盆地全新世的人类活动遗址的时空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理清典型干旱区过去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也可以为人类在当今气候背景之下选择适宜的生存策略提供经验。本研究基于Arc.GIS平台,对环准噶尔盆地史前时期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遗址进行时空分析(历史时期的下限为清朝结束
学位
亚洲中部干旱区和东亚季风区的湿度/降水变化,在全新世以来不同时间尺度上均呈现出错位相或反位相的变化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下文简称“西风模态”)。“西风模态”是区域水文气候响应全球变化的典型表现,而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湿度/降水的时空分异特征,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北半球水文气候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的认识,但受研究材料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等条件限制,至今对北半球不同时间尺度的水文气候
学位
随着制动力分配、混凝土收缩徐变及施工变形控制等关键问题的解决,再加上大变形量伸缩缝与大吨位支座技术的成熟,近年来连续梁桥的发展方向趋向于大跨、超长联。长联大跨连续梁桥巨大的梁体质量激发的地震力大且地震反应复杂,给制动墩及其基础的抗震设计带来挑战。为完善超长联大跨连续梁桥的减、隔震技术,将负刚度装置引入到长联大跨隔震连续梁桥中研究负刚度装置的隔震性能。基于CSi Bridge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
学位
矮塔斜拉桥结构独特、造型美观、跨越能力强、施工方便,成为桥梁设计方案中的优选桥型,但梁体自重大,对全桥抗震不利。在不同结构形式的矮塔斜拉桥中,塔梁固结体系的该桥型纵向刚度较大、自振周期较短,因此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响应较大,应采取合理减隔震措施对桥梁进行抗震设计以控制全桥关键位置的内力与位移。以一座主跨224m的塔梁固结、墩梁分离矮塔斜拉桥为例,通过MIDAS/Civil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动态
学位
桥梁结构是交通安全的基本保障,且在我国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桥梁结构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建立健康监测系统对桥梁状态信息进行评估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势在必行,而监测系统最基本的环节便是解决传感器的优化配置问题。所谓传感器优化配置即如何用有限数量的传感器,配置在结构的最佳位置,使得所布置的测点获得尽可能多的结构模态信息。因此,本文选用三跨连续梁、提篮
学位
本文以某铁路专运线的滑坡病害为工程背景依托,针对该铁路专运线旁的道路滑坡病害提出了一种倒L形的异型墩。通过异型墩对滑坡土体进行支挡,防止道路滑坡的不断加剧对铁路行车安全造成威胁。同时以桥梁的形式代替具有滑坡病害的道路区段,保障原有道路能够正常通行。通过对异型墩的承载力计算,以及借助有限元软件探讨了异型墩的设计方法以及参数优化方案,同时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其具体内容如下:(1)参
学位
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冻土不仅受气候、水文、植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反过来,多年冻土特征和活动层厚度及其冻融循环过程的变化也对地气交换、水文循环、生物化学过程以及人类生活环境等都有着显著影响。马衔山多年冻土位于中纬度高山地区,因其面积小(<0.2 km~2)、厚度薄(<30 m)、温度高(>0.02℃)的特点,对周围气候变化异常敏感,被认为是监测和预报多年冻土区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因缺乏长期
学位
近年来,近断层地震动因其能量高、持时长和对工程结构影响剧烈而受到结构设计者与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交通干线的纵横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桥梁被修建在活动断层附近,其中矮塔斜拉桥因其“塔矮、梁刚、索集中”的特点在交通领域应用广泛。如何保障此类桥梁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安全性,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结构动力优化设计被视为是解决复杂动力设计问题的全新方法。针对传统结构动力
学位
风能资源在中国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减少了各类化石燃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随着风电场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气候和生态效应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有研究表明风机叶片的转动会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强风机尾流区的湍流,从而改变大气边界层的稳定度,当这些变化在空间上足够大时,可能会对局地乃至区域的天气和气候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随着未来风电装机容量的增加,深入认识风力发电对气候及其生态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