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稻田CH和NO排放的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40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H4和N2O是仅次于CO2的重要温室气体,对其排放规律及减排措施的探索是当前学术研究热点。
   本文通过大田试验,探讨了氮肥施用量、秸秆施用量及其施用方式、水稻移栽时间对稻田CH4和N2O及其后续麦季N2O排放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
   氮肥和秸秆施用影响稻田CH4和N2O排放。施氮量为200kg N/hm2处理的CH4排放量分别比不施氮和施氮量为270 kg N/hm2处理减少4%~42%和4%~31%。施氮量为200和270 kg N/hm2处理的N2O排放量分别是不施氮肥处理的5~6倍和10~14倍。施用3.75 t/hm2秸秆处理的CH4排放量是不施秸秆处理的3~11倍,N2O排放量比不施秸秆处理减少1%~60%。施氮量为200kg N/hm2时,稻田排放CH4和N2O的综合温室效应最小。氮肥施用增加水稻产量2%~30%,但施氮量为200和270kgN/hm2的处理间水稻产量无明显差异。200kg N/hm2可做为太湖流域稻田的推荐施氮量。
   稻季氮肥和秸秆施用影响后续麦季N2O排放。稻季施用氮肥,后续麦季N2O排放减少22%~56%,但施氮量为200和270 kg N/hm2处理间N2O排放无明显差异。稻季施用3.75 t/hm2秸秆,后续麦季N2O排放减少18%~55%,这些减少量主要体现在小麦播种-返青期。稻季施氮量为200 kg N/hm2时,稻-麦轮作系统全年排放CH4和N2O的综合温室效应最小。
   秸秆还田的短期效应包括增加稻田CH4排放量、导致土壤氮固定、减少稻田N2O排放量、影响作物生长。推迟水稻移栽时间可不同程度地影响秸秆还田的短期效应:在间歇灌溉水分管理模式下,推迟水稻移栽时间不能减弱秸秆还田对稻田CH4排放的促进效应;但推迟水稻移栽时间使秸秆对土壤氮的净固定效应转化为净矿化效应,从而增加稻田N2O排放、促进作物生长、增加水稻产量。推迟水稻移栽时间不能达到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
   秸秆还田方式影响稻田CH4和N2O排放。秸秆均匀混施处理的CH4排放量是秸秆不还田处理的4~10倍,N2O排放量比秸秆不还田处理减少60%~78%。平沟墒沟埋草处理的CH4排放量与秸秆均匀混施处理无明显差异,N2O排放量为秸秆均匀混施处理的94%~314%。隆沟墒沟埋草、秸秆条带状覆盖以及秸秆原位焚烧处理的CH4排放量分别比秸秆均匀混施处理减少23%~32%、32%及42%,而N2O排放量分别是后者的1.4~3.7倍、5.1倍及1.9倍。稻田排放CH4和N2O的综合温室效应为:平沟墒沟埋草>秸秆均匀混施>隆沟墒沟埋草>秸秆条带状覆盖>秸秆原位焚烧>秸秆不还田。20O6年,隆沟墒沟埋草和秸秆条带状覆盖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比秸秆不还田处理增加17%和27%。隆沟墒沟埋草和秸秆条带状覆盖是值得推荐的稻季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Eh与稻田CH4排放的季节变化存在显著负相关。土壤温度显著影响稻田CH4排放昼夜变化,而对稻田CH4排放季节变化的影响程度因是否存在其它制约因子而异。土壤矿质氮含量受水稻移栽时间和秸秆还田方式的影响,从而影响稻田N2O排放。麦季N2O排放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水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温度和土壤矿质氮含量不存在明显线性相关关系。
其他文献
果树的生产效率取决于其对碳水化合物的同化、转运和利用(转运和利用也即分配),其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形成又依赖于其源与库之间的互作关系,源–库关系调整的实质是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的分配来调整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因此,厘清碳水化合物同化与分配同果树负载量(源库比)的关系,是拟定果树合理负载量,实现果树丰产和优质生产的前提。鉴于此,本文以‘新新2号’核桃(Juglansregia?Xinxin2‘)品种
学位
黍秆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秸秆资源,富含木质纤维素。为了充分利用黍秆资源作为双孢蘑菇培养料的原材料,本研究采用黍秆在工厂化条件下栽培双孢蘑菇。对3个批次8个时期(混料结束、一次发酵结束、二次发酵结束、菌丝长满、原基形成、一潮菇结束、二潮菇结束、三潮菇结束)的培养料进行取样,测定其理化性质(含水量、pH、含碳量、灰分含量、含氮量、C/N比)、木质纤维素含量、相关降解酶活和产量。同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
学位
香蕉是我国重要的热带水果之一,其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喜爱。炭疽病是香蕉果实最常见的病害之一,香蕉果实在田间即受到炭疽病菌的潜伏侵染,在果实贮藏期间发病,导致腐烂严重影响采后贮藏运输,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H2O2是细胞信号转导和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抗性诱导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2,6—二氯异烟酸(INA)及热水处理采后香蕉果实,激发植物内源H2O2产生,诱导抗病性的效果及其机理。并从生理和
学位
土壤颗粒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土粒的凝聚-分散过程,其深刻影响着诸如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与稳定、土壤中各种元素、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以及水土资源演变等焦点问题。土粒的分散会造成土壤结构的恶化,导致土壤孔隙的堵塞使得水分不易下渗,增加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相反,具有多级团粒结构的土壤通常通气保水性能高、供肥能力强。因此,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对土壤颗粒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显得尤为必
土壤中的任何宏观过程都有它的微观基础。已有研究表明,土壤中离子界面反应深刻影响着介观尺度上的土壤颗粒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到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土壤结构与孔隙状况、土壤水热溶质传输、土壤侵蚀和农田面源污染等宏观过程的发生。因此,开展离子界面反应与土壤胶体颗粒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的研究,对于深刻理解土壤中的各种微观过程如何通过介观尺度上土壤颗粒相互作用进而影响土壤宏观过程的发生,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
学位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以蓝绿藻和藓类为主的生物土壤结皮(简称生物结皮)在该区广泛发育,盖度可达60~70%,显著改善了该区土壤抗侵蚀性,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并显著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干扰是自然界常见现象,生物结皮易受干扰影响,干扰可显著降低其盖度,改变物种组成,进而引起其生态功能发生转变。土壤微生物作为自然界响应环境变化的优先指示物,对干扰诱发的环境变化响应敏感。为了明确干扰对生物
活性污泥法是最常用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但在该技术的处理系统中会排出大量的生物质废弃物,称为剩余污泥。剩余污泥含有大量可利用的有机物和养分物质,但也常含有重金属和病原生物以及恶臭气体等有害物质。据研究,在密封容器内、温度>150℃和以碱为催化剂的热碱水解技术能够灭活所有病原菌,并使生物质成分发生水解,重金属沉淀和钝化。我们认为热碱水解技术可能是实现剩余污泥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的研
学位
氮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水稻所有的必需营养元素中,氮是促进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首要因素。据统计结果表明,世界化肥总量中有一半以上是氮肥,而我国化肥消费量中,氮肥高达三分之二。因此,从作物自身遗传特性入手,选育氮素高效吸收利用品种,充分发掘水稻自身对氮素吸收利用的遗传潜力是提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最经济、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提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更有利于提高我国水稻种植效益和生态环境效
学位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现代农业模式在经济稳速增长的情况下逐步从传统模式迈向智能化、集约化与规模化,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对于农业服务方式的创新与应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变的核心是通过转变传统农业模式,重新塑造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发展。随着自媒体运营与开发技术的强化,将自媒体术应用于农业推广创新型的农技服务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农业新技术的效率与质量,更能够推动市场的飞速发展。炭基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生
学位
背景值的选择是利用核素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侵蚀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侵蚀速率计算的准确与否。黄土高原是中国土壤侵蚀最严重地区之一,又是137Cs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侵蚀的理想区域,在黄土高原调查137Cs背景值空间分异对利用137Cs示踪技术快速调查黄土高原的侵蚀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在典型的黄土高原区,按每1个经度,0.5个纬度网格法在典型地块采集137Cs背景值土壤样品,结合1951~1980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