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20嵌合抗原受体修饰自体T细胞对B细胞淋巴瘤的杀伤作用研究

来源 :昆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khfahdjf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B淋巴瘤细胞表达的CD20抗原是公认的治疗靶点。但CD20抗体血清半衰期短,易耐药,不能将肿瘤细胞彻底杀灭。近期实验证实CD28、CD137可激活体外培养的T细胞,使其恢复体内增殖能力和抗肿瘤能力。本课题将CD20抗体与CD28、CD137抗体组成嵌合抗原受体,转染并激活自体T细胞,使其对淋巴瘤细胞同时具有靶向杀伤和免疫监控作用。方法:利用基因合成技术合成CD20-28-137-TCR-ζ基因序列,送至基因测序公司进行检测,比对基因序列图谱,检测基因合成的正确性。构建慢病毒载体,将合成好的基因序列载入到慢病毒载体中。用COBE细胞单采机采集淋巴瘤患者的外周血细胞,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采用培养CIK细胞的方法对淋巴细胞进行培养,加入CD3, IFN-γ, IL-2细胞因子,刺激T细胞增长,以得到较为纯净的目的T细胞。用之前构建的高效稳定的慢病毒载体转染目的T细胞,合成CAR-T-20细胞,留作之后试验检测。采用LDH法测定CAR-T细胞的细胞外毒性。将CAR细胞与淋巴瘤细胞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检测CAR-T细胞对淋巴瘤细胞是否具有杀伤作用,并判断CAR-T与淋巴细胞具有最大杀伤作用的比例为多少。构建淋巴瘤小鼠模型,将构建好的CAR-T细胞注入小鼠体内,观察记录小鼠体内肿瘤的大小变化,并作出记录进行统计,以判断CAR-T在体内对淋巴瘤的杀伤作用。结果:经过基因测序检测合成的CD20-28-137-TCR-ζ基因与目标基因序列一致,长度相同,说明基因构建成功。构建后的慢病毒载体,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条带清晰,位置相同,说明CA20-28-137-TCR-ζ基因被成功载入慢病毒载体中。之后对慢病毒载体进行包装和滴度测定,通过GFP检测观察慢病毒载体被成功包装,慢病毒的滴度经过计算结果为8.25×108TU/ML。用慢病毒载体转染目的T细胞,根据转染前后目的T细胞的细胞数量得出,转染效率为56%。LDH试验共按照四个比例进行比对,比对结果发现在CAR-T细胞与淋巴瘤细胞的比例在10:1的情况下,对淋巴瘤的杀伤作用最大。构建的小鼠模型按照每组10只,分成3个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实验结果观察到的数据显示阳性对照组对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肿瘤生长速度差距不大。结论:体外实验充分证实CAR-T细胞对淋巴瘤具有杀伤作用,且在CAR-T细胞与淋巴瘤细胞比值在10:1的情况下,杀伤作用最大。体内试验初步证明了CAR-T细胞对淋巴瘤的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综上所述,初步证明CAR-T细胞对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植入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及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中长期临床随访。方法随访2007年6月至2010年
运用隶属度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青岛市科技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得出科技投入各项指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度,从而揭示出青岛市科技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
通过梳理语言迁移研究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整合不同学者对迁移过程及其本质探索的主要研究成果,讨论语言迁移研究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重要作用和杰出贡献,并对语言迁移研究
受规划及已建结构物的制约,小曲率半径转弯盾构隧道的应用越来越广,小曲率半径转弯隧道盾构施工对紧邻土体扰动有待研究。以广州220 kV犀牛站电缆隧道工程为背景,通过动态监
阐述了延迟断脐对新生儿的影响、延迟断脐与胎盘输血的关系、延迟断脐的实施现况,发现延迟断脐在临床的使用率仍然较低,提出在面对如何改善婴幼儿贫血这样一个重要的社会公共
秦文化中所见到的诸如兵马俑、铜车马、陵墓封土内高台建筑、条形砖、青铜水禽制作工艺、槽型板瓦、茧形壶、石刻等等文化因素,并非从中国固有文化中发展演变而来,而可能是通
<正>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手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内镜技术在腰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获得了令人鼓舞的临床疗效。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传统手术无法比拟的优越
本文通过对明代督抚制演变的历史考察,论述了督抚制的特点和督抚的职责。作者指出,虽然明代督抚始终是以中央特遣官的身份出现,而不是正式的地方官,但明代督抚制的演变却为清
目的比较高黏度骨水泥与传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探讨高黏度骨水泥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3年7月治疗并获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人类对获得生动性、形象性的信息越来越注重。高质量的图像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但是在现有成像系统中,由于硬件限制以及外界不定因素的影响,使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