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相强化型Fe-Ni-Si基BCC结构钢的合金设计、时效行为及力学性能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zho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铁材料强度高、塑韧性好,同时具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易于加工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化工、石油、海洋等工程机械行业。近年来,随着工程机械行业的更新换代,大型工程结构件对钢铁材料力学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析出强化是提高钢铁合金强度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寻找与基体“匹配”的纳米强化相是目前最受关注的研究方向。最近的研究发现,硅化物G相与马氏体钢基体(BCC-Fe)存在共格关系,并以纳米颗粒的形式弥散分布在马氏体钢中,具备作为纳米强化相的“潜质”。然而,目前关于G相强化型BCC结构钢的研究报道较少,特别是G相在BCC结构钢中的析出行为尚不明晰。因此,本研究通过热力学计算和实验研究相结合,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G相强化型Fe-Ni-Si基BCC结构钢新体系。并利用透射电镜与原子探针等技术解明了纳米G相在BCC结构钢中的析出行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合金成分、热处理工艺以及轧制工艺的优化,系统研究了 G相强化型Fe-Ni-Si基BCC结构钢的力学性能。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采用Calphad方法并结合商用Fe基合金热力学数据库,对G相强化型Fe-Ni-Si基BCC结构钢系统地开展了合金设计研究,设计了一系列具有“高温奥氏体基体(FCC)+G 相”组织特征的 Fe-7Ni-2Si-1X(X=Ti,Nb,Ta,Zr,Mn)合金、具有“铁素体基体(BCC)+G相”组织特征的Fe-20Cr-3Ni-3Si-2X(X=Ti,Nb,Ta Zr,Mn)合金以及具有“铁素体基体(BCC)+G相+NiA1相+富Cu相”组织特征的Fe-20Cr-3Ni-3Si-1Ti-2X(X=Cu,Al)合金。实验研究与计算结果取得了良好的一致性。(2)在合金设计的基础上,本研究制备了一系列Fe-7Ni-2Si-1X(X=Ti,Nb,Ta,Zr,Mn)四元马氏体合金,并对其微观组织、晶体结构和相变温度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Fe-7Ni-2Si-1X系列合金经1000℃退火处理后的水淬组织为体心立方结构的板条马氏体,且合金的奥氏体化温度约为800℃。同时,利用透射电镜与原子探针等技术解明了 Fe-7Ni-2Si-1X系列合金在500℃时效过程中的G相析出行为。其中,Fe-7Ni-2Si-1 Ti合金中的Ni16Ti6Si7G相半径约为1.4±C.7nm且数量密度高达1.9×1024m-3,合金的室温抗拉强度约为1800MPa,同时兼具4%拉伸塑性。(3)在合金设计的基础上,本研究制备了一系列Fe-20Cr-3Ni-3Si-2X(X=Ti,Nb,Ta,Zr,Mn)五元铁素体合金。结合透射电镜与原子探针等技术,首次获得了纳米Ni16X6Si7G相在Fe-20Cr-3Ni-3Si-2X系列合金中的化学成分、形貌、结构、共格关系等重要基础信息。其中,Fe-20Cr-3Ni-3Si-2Ti合金中的纳米G相颗粒半径与数量密度分别约为1.64±0.45nm与6.05×1023m-3,且合金在660℃时的蠕变阀值约为140MPa,远高于商用P92钢在650℃时100MPa的蠕变阈值。(4)在合金设计的基础上,本研究制备了一系列Fe-20Cr-3Ni-3Si-1Ti-2X(X=Cu,A1)铁素体合金。利用原子探针技术对Fe-20Cr-3Ni-3Si-1Ti-2X系列合金中的G相、富Cu相以及NiA1相的晶体结构、共格关系、析出序列、协同作用等析出行为开展了深入研究。首次在Fe-20Cr-3Ni-3Si-1Ti-2Cu-2A1合金中发现了一种由心部到外层依次为G/B2-NiA1/(Cu)/B2-NiA1的多层核壳纳米结构。同时,本研究制备的Fe-20Cr-3Ni-3Si-0.75Ti-1Cu-1A1合金的室温拉伸强度高达1300MPa,并兼具5%的拉伸塑性。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研究时间分数阶扩散方程(TFDEs)、时间分数阶梯度流方程和一类广义相场模型的高效数值算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提出了TFDEs的一个快速高阶数值格式。TFDEs方程的计算困难来源于时间分数阶导数算子。首先,该算子的非局部性导致存储和计算随时间快速增加;其次,非局部性导致算法分析(特别是稳定性分析)变得非常复杂。我们的主要贡献是:在时间方向构造了Caputo导数的一个快速有限差分
在激光模式的研究中,拉盖尔高斯模式作为一种柱对称的高阶横模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其独有的螺旋式空间相位分布,即光学轨道角动量(OAM),使其在众多高阶模式中脱颖而出。大量研究工作表明,高阶拉盖尔模式光束可以应用于光镊技术、空间通信、超分辨成像等领域。拉盖尔高斯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无螺旋拉盖尔高斯光束,另一类为具有轨道角动量的涡旋光束。近年来,在固体激光器中更快捷、高效、稳定地获得高功
光纤In-line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ZI)结构小而紧凑、灵敏度高、灵活性强、抗电磁环境干扰,耐受性强,是一类重要光纤传感结构。然而目前报道的常规In-line MZI 的传输光谱的输出光强随波长呈现均匀单调的周期性变化,因此大多数基于检测常规In-line MZI的传输光谱中干涉峰/干涉谷的波长移动传感方案在长期测量中存在波长难以标记、连续跟踪与锁定,测量范围受到光谱的周期性限制等问题。并且在
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是未来智能化作战的重要发展方向,结合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海军具体项目的内容,探讨国外水面、水下、空中有人-无人协同作战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
分子内与分子间电输运作为有机电子器件中两种电荷传输形式,对有机电子器件性能起决定性作用。研究π共轭结构分子内和分子间电输运性质不仅有助于理解聚集态有机电子材料的电荷输运机理,对提高有机电子器件的性能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分子聚集态中,分子周围存在着复杂的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所以常规表征方法很难分辨和研究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本征电输运性质。机械可控裂结技术是一种机械稳定性较高的单分子电学测量技术
随着海洋产业的发展,水下视频传输愈发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然而作为中远距离传输的主要媒介,水声信道却以其复杂多变的特性,成为了制约水下数据传输性能的主要痛点。为了对抗水声信道诸多不利的因素,比如带宽的限制和多普勒频偏的影响,学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为了更加高效地对数据,特别是图像和视频数据进行传输,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引入自适应传输技术。因此本文针对水声视频自适应传输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发生于鼻咽上皮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癌症中位居第三。因其高侵袭特性,致使大约80%的鼻咽癌患者初诊即处于中晚期阶段,丧失彻底治愈的机会。目前,放射治疗作为鼻咽癌的首选治疗策略,仍存在较高的远端转移率、易复发等预后不良现象。研究表明,抗有氧糖酵解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癌症的途径。报道指出异常活跃的Wnt/β-caten
智慧交通、自动驾驶等重大应用方向的兴起,对交通环境的准确、实时、三维、语义化的感知提出了迫切需求。激光扫描技术是当前大规模三维测量的最佳技术手段之一,为大规模交通环境的三维感知提供了数据基础。已有的面向交通的激光扫描点云应用主要集中在静态道路对象的提取和高精度地图的建模。交通环境是以车辆运行和驾驶者为核心的环境,因此对驾驶员的视觉感知评估,以及对交通动态过程的三维建模都是交通环境感知中的重要科学问
组织工程角膜(Bioengineered Cornea)是利用支架材料和种子细胞,使用组织工程技术和方法,构建出可替代人角膜,用于治疗因角膜疾病致盲的患者的新兴医疗器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并以每年新增超过50万患者。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盲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随着材料学和工程学的进步,组织工程角膜制备原料的和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但是通过长期动物实验验证和临
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催化异柠檬酸氧化脱羧形成α-酮戊二酸(α-KG)。近年来,IDH1 Arg132位点的各种突变体被发现能催化产生大量的癌性代谢产物2-HG,导致胶质瘤、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和肝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研究表明,2-HG致癌的机理与其抑制α-KG依赖的双加氧酶,增强HIF-1α的表达,并引起DNA或组蛋白的高甲基化,阻碍细胞分化等有关。糖脂代谢重塑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