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IMO/OFDMA的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无线资源管理机制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5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无线通信、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模式正朝着丰富、快速、灵活、高效等方向发展。正交频分复用和多天线收发技术被公认为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主流的信息传输处理技术,这使得无线资源管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为此,本论文研究基于OFDMA和MIMO技术的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机制。首先,本文在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架构和通信业务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无线资源管理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现状,包括:基于MIMO/OFDM的时域、频域和空域等维度的联合资源管理技术、具有QoS保障的动态自适应无线信道资源分配技术、融合休眠与分组调度控制的终端节能技术等。其次,针对OFDMA技术的特点,OFDMA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无线信道质量状况和QoS需求,动态地分配给用户子载波,本文提出了一种保证用户QoS的子载波分配算法。算法在没有增加计算复杂度的情况下,提高了系统吞吐量并保证了用户之间的公平性。再次,由于现有的MIMO系统中用户具有不同的运动速度,因此用户业务可分为高速用户业务和低速用户业务。对于高速用户,由于其信道质量状况变化很快,如果仍采用目前的基于信道信息反馈的资源分配方法,信道质量信息不能实时反映信道质量状况,将无法保证系统的性能。同时,如果无线资源分配基于完全信道信息反馈,将会增加系统的信息反馈量,造成较大的信息冗余。因此,本文设计了MIMO系统中的下行链路无线资源分配系统,并提出了相应的下行链路无线资源分配机制,该机制可以使得发送端区分对待低速用户和高速用户业务,并分别采用不同的无线资源调度方法。然后,针对MIMO空间复用系统,接收端一般需要接收信道状态信息并反馈回发送端,在发送端获取存在信道状态信息估计误差的情况下,信道状态信息的估计误差将会对发送端功率分配造成影响。因此,本文引入了信道信息估计误差因子,采用更加精确的系统模型,以最大化系统数据传输速率的目标,对系统功率分配进行了建模,并提出了贪婪的功率分配算法。该算法同时保证了每个数据流的BER需求。为了满足多用户在多天线系统中各种不同的用户QoS需求,同时尽可能的降低多用户间的干扰,在多天线系统中需要有效的多用户传输机制。但是,现有技术大多是从单一的物理层或媒质接入控制等层进行考虑,无法同时满足各用户的QoS需求和系统整体传输容量最大。本文采用跨层设计的思想,联合考虑物理层和媒体接入控制MAC层,提出了一种多用户多天线传输的方法,实现多用户多天线跨层优化传输。最后,进行了全文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展望。
其他文献
连续相位调制信号(Continuous Phase Modulation)是一类恒包络相位连续的调制信号,与其它调制技术相比,它具有很高的带宽和功率利用率。由于包络恒定,它对功放的非线性特性不
随着对森林在环境中作用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森林环境的研究已由基本的森林资源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领域扩展到如何保护森林资源。森林火灾被认为是破坏森林、影响环境的重要
本课题主要工作是采用混合集成电路完成了小型化Ka波段上变频组件的设计。在对各种实现方案进行比较后,考虑到上变频器的性能指标,国内加工工艺的限制,技术难度,最后采用了平面结
现有互联网络使用多种地址形式来表示一个网络资源,包括URL(UniformResource Locator)、电子邮件地址、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号等。各种类型的名字采用不同的处
科学家合作网络属于复杂网络中社会网络的一种。目前对其拓扑结构的研究还停留在统计特征的层面上,所建模型通常都集中于讨论如何更好地描述科学家之间的合作行为。但直到现
近几年来,由于胶带运输机具有运量大,连续运输性能好,便于生产集中管理等优点已成为最重要的散状物料连续输送设备,广泛应用在矿山、冶金、食品加工、电力等各个部门。但是胶带运
网络正在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媒体,其给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然而,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网络内容安全已成为一个新兴且重要的问题。随
随着数字视频压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多种相关标准的发布,视频技术已经被大量的实际系统采用。视频转换编码技术是视频通信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该技术对压缩编码后的视频
经验模式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是美国国家宇航局Norden E. Huang提出的一种新的非平稳信号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新颖的信号分析工具,EMD方法从信号本身
随着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成熟,具有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的微型传感器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相应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应运而生。无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