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制造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评价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ay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加入WTO后至今的十几年中,中国汽车销量始终保持在20%以上的增长率,中国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中国建立了完整的汽车行业产业链,初步建立了市场竞争机制;与此同时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全面发展;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打破了国有汽车企业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了像比亚迪这类的高速增长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研发能力显著提高,自主品牌也逐渐发展壮大;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发展迅猛,诸如轮胎、仪表器等零部件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继续保持为拉动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有力地拉动了钢铁、冶金、机械、化工、能源、电子、橡胶等行业的发展。自从1992年金杯汽车作为汽车产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上市以来,已有近百家汽车产业公司上市,各大汽车集团均有子公司或分公司上市。但是长久以来对于很多上市汽车公司,没有认识到公司融资的重要性,融资只是被作为辅助功能,相反汽车公司是以生产汽车并销售汽车为主导,汽车公司往往出于缓解现金流紧缺的压力才采取融资手段。同时在融资领域,最受关注的是降低融资成本与避免财务危机,而忽视了企业融资效率对公司的战略发展、长久生存的影响。首先,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融资及融资效率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研究,以此为基础,界定企业融资效率的涵义,同时厘清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并简介学术界常用的评价融资效率的指标和模型。然后界定了文中的相关概念,对本文实证分析用到的DEA模型进行了综述。接着描述了我国汽车制造业的现状,然后以融资结构的视角重点分析了汽车制造汽车上市公司的融资现状。分析得出我国汽车制造汽车上市公司存在资产负债率偏高,债务内部结构不合理以及股权融资偏好的特点。其次,在接下来的实证分析中,通过选取相应的样本,并设置相应的投入和产出指标,构建了基于DEA模型的中国上市汽车公司融资效率评价模型。并利用MaxDEA软件,对中国汽车制造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进行测评,并得出测算结果。发现汽车制造汽车上市公司整体技术效率水平较高,但有小幅下滑趋势;整体资源利用率较高,但有微幅下滑趋势;规模效率较高,但有小幅下滑趋势;规模报酬总体处于递增状态。然后分析了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Tobit回归模型,分析融资效率影响因素与融资效率值的相关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最后,根据前文的分析,本文分别从汽车制造上市公司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因素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从政府层面来讲,要优化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并健全债券市场,还要推进银行治理的加强,并强化公司融资行为的法律监管。从公司自身角度出发,要增加内源融资,规范融资行为,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作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控制。
其他文献
企业顾客满意度是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 ,对其应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信息不完全确知的小样本系统的分析优势 ,通过算例对企业代表性产品的顾客满
随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性和实质性的推进。“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逐步的深化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终身体育发展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落
善意取得制度是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权衡之后,设立地以牺牲真实权利人的利益为代价而保护潜在的市场交易中的第三人的权益的制度。最初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仅指向动产而排除不
“银信合作”是指银行与信托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理财合作、信贷资产证券化合作及其它业务合作的行为。这种金融创新的尝试结合了银行与信托公司的各自优势,满足了现代经济对
为了提高CTF619-D发酵液中的代谢物质浓度,获得更多有效抗菌活性成分,采用响应面法对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CTF619-D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摇床转速119.33 r/min
当代企业所有者拥有的权利与经营者的权利相分离,导致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产生权利矛盾,也就是经济学家常说的“委托代理矛盾”。为了解决委托代理矛盾,市场开始有了职业经理
本书是中国社会教育社的专题研究。该社为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界的专业学术社团,1931年12月成立,事业开展集中在1932—1937年,1947年复社。该书援引大量第一手档案资料,从中国社
目前对电动汽车参与电力系统调频的研究,通常把电动汽车作为能量储存系统参与电网互动,并未考虑其作为交通工具的主要特性。事实上,只有处于可控状态的电动汽车,才能通过电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种被称之为云存储的新兴技术手段不断得到广泛应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个人云存储用户规模将达到2.23亿,网民渗透率达到36.7%,预计到2016年
作为违约的一种特殊形态,预期违约确立于英国判例法,并被美国法及国际统一立法所采纳并适用。我国合同法也采纳了预期违约,但我国立法和学术研究所体现的预期违约与英美法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