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视角下跨国研发中心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ao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在发达国家出现了跨国研发中心,这些跨国研发中心多来自其他的发达国家。近些年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将跨国研发中心设立在发达国家,通过跨国研发中心在东道国获取跨国公司自身或母国没有的新知识,从而找到未来竞争力的来源(Kuemmerle,1999;Pearce,1999)。跨国研发中心逐渐成为跨国公司获取世界领先技术,增强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担当者。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然成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中国企业近些年也纷纷“走出去”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设立跨国研发中心,以期从投资所在的东道国获取或开发新技术,然后分享给母公司,即实现逆向技术流动来提升企业和国家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跨国研发中心依次实现了技术沿东道国到跨国研发中心的流动,和技术沿跨国研发中心到母公司的流动,论文将之分别看作逆向技术流动初阶段(简称“初阶段”)和逆向技术流动终阶段(简称“终阶段”)。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是学界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对这一问题,论文梳理已有文献,提出从过程视角进行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方面是对现有研究视角的突破,另一方面为实现逆向技术流动二阶段(初阶段和终阶段)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对于企业实践来看,论文研究为跨国研发中心更好的管理逆向技术流动过程,优化跨国公司的资源配置,从而提高逆向技术流动效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共设立了七章,遵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来安排内容。在第一章绪论部分解释了研究背景,并提出研究问题。然后在第二章对该领域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分解研究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依次运用了文献分析(第三章)、仿真研究(第四章)和问卷调研(第五章和第六章)来进行影响因素的研究。第七章给出了论文结论和政策建议。梳理文献发现,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中,研究视角相对集中在参与主体如技术发出方和技术接收方组织的相关特点以及二者之间关系上。而基于知识转移理论,知识转移是一个动态过程,该过程中知识转移情境、所转移的知识、知识转移渠道和知识转移双方动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受到学者关注。据此有理由认为,逆向技术流动本质上也是技术流动的过程,且该过程包含初阶段和终阶段。那么,流动情境、技术、流动渠道和动力是否对二阶段均产生影响?影响规律是怎样的?二阶段受到这四因素的影响有何异同?对此,论文构建了逆向技术流动二阶段四因素(2P-4F)的研究框架。为了探究这些因素的具体影响,论文首先进行影响因素的仿真研究。基于2P-4F研究框架,深入分析逆向技术流动过程,使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在Vensim PLE软件上构建逆向技术流动2P-4F的系统模型,然后对四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初阶段相对终阶段对四因素的变化更为敏感,而四因素对于逆向技术流动的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是流动渠道、技术、动力和流动情境。具体影响来看,动力和流动渠道(主要指正式流动渠道)均呈正向影响,前者的短期驱动更强,后者的长期影响更平稳有力;技术的可观察性(或可表达性)和团队依赖性分别呈正、负向影响,且团队依赖性在长期相对更具决定作用;流动情境的负向影响在短期并不明显,长期呈较弱的负向影响。为了检验和丰富仿真研究结论,论文基于对中国样本的调研数据,在Smart PLS软件上构建PLS-SEM路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检验了技术、流动渠道和动力对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关系,表明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也符合中国跨国研发中心逆向技术流动的一般实践。而对于流动情境,它对初阶段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而流动情境对终阶段绩效的负向影响并不显著。论文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流动情境对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负向影响并不绝对,总体上来看相对其他三因素对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最弱。第二,技术的显性程度越大,即可观察性和可表达性越高,团队依赖性越低,就越容易实现逆向技术流动。第三,流动渠道尤其是正式流动渠道相对其他三因素对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长期影响最为关键,使用频率越高,越有利于逆向技术流动。第四,动力的正向影响在短期内相对其他三因素更有助于逆向技术流动的快速实现。第五,逆向技术流动初阶段是整个过程的关键,且初阶段对影响因素的变化更为敏感。根据上述结论,初阶段对逆向技术流动起决定性作用,且对影响因素的变动有较高的敏感性,故针对初阶段即跨国研发中心在东道国的技术获取,论文从流动情境、技术、流动渠道和动力四方面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在战略上藐视流动情境(文化和语言)差异,在战术上多途径克服由此引起的障碍。二是以团队形式培养或引进人才,提高隐性技术流入的可能。三是总结和探索一些有用的流动渠道,并加以复制和推广,保障可实现逆向技术流动的通道。四是激发并增强跨国研发中心的动力,快速实现逆向技术流动。论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点:(1)从过程视角构建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框架,突破了现有研究的视角,也实现对逆向技术流动的二阶段研究。以往影响因素研究中,技术发出方、技术接收方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学者相对较多的关注,论文受启发于知识转移相关研究,将逆向技术流动看作一个过程,对该过程中的一些因素进行剖析和研究,构建了逆向技术流动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框架,突破了现有的研究视角。由于论文中界定的逆向技术流动包含二阶段,也实现了对逆向技术流动的二阶段研究。(2)运用仿真技术对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为理解逆向技术流动过程提出新的思路。对影响因素进行仿真研究时,系统分析了逆向技术流动的内在过程包括分析二阶段的联结问题,这更进一步认识了逆向技术流动的过程。通过敏感性分析,在仿真环境下实现了对各因素长、短期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逆向技术流动过程。(3)对中国跨国研发中心进行实证研究,丰富了论文研究结论以及该领域的中国样本研究。对中国样本的实证研究,得出流动情境对初阶段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影响路径系数较小,这与仿真研究结论一致,但实证研究还得出流动情境与终阶段绩效之间并没有显著的负向关系,可以看出,流动情境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这丰富了仿真研究结论。另一方面,回顾现有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跨国研发中心逆向技术流动,论文对已有文献也起到一定的丰富作用。未来研究可沿着如下思路继续,一是挖掘各因素的其他维度,更全面理解各因素不同维度对逆向技术流动的作用。二是长期追踪并扩充中国跨国研发中心的调查样本,通过一手数据动态研究更多中国跨国研发中心的逆向技术流动。
其他文献
商标是商标法最基本的概念,是商标权的保护客体,商标法所有的制度构建都要围绕商标这一客体进行,厘清商标法中商标的概念问题,对商标进行准确的界定是理解并适用商标法的关键。然而,我国商标立法中没有直接对商标概念进行定义,围绕商标概念立法的工作亦已经提上了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因此急需对商标概念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商标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同时,概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一事物与他事物区别之所在,在法律制度中
学位
学位
储蓄是投资的重要来源,能够顺利转化为投资的储蓄是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中国的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高增长率被称为21世纪中国新的“三高”,尤其是中国超乎寻常的高储蓄率一直是各国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从1980年代到20世纪末,中国的储蓄率一路飙升,也为中国经济腾飞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已有的文献大多认为中国的高储蓄率是由于中国特定的人口红利所致,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的储蓄率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