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叶绿体基因组tRNA结构变异和进化分析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0406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叶绿体拥有一个环状双链基因组,携带许多负责自我调节的编码基因。tRNA是一个重要的进化保守基因家族,具有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主要负责蛋白质的翻译和氨基酸的转运。然而,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其tRNA的结构特点和进化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选取了植物界6个植物门122种代表性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鉴定和分析其叶绿体tRNA基因的结构变异、空间构型以及进化特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22种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tRNA基因进行鉴定和提取,共鉴定出4057条tRNA序列。其tRNA的长度在56-93nt之间,平均长度为77nt,最长tRNA均为tRNASer。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编码的tRNA数量在26-37个,其中绿藻植物编码26个数量最少,被子植物编码37个数量最多。叶绿体tRNA在二级结构的D环和可变区核苷酸数量变化最大,D环核苷酸数量范围为:7-12bp;可变区核苷酸数量范围为:2-24bp;受体臂、D臂、反密码子臂、反密码子环、Ψ臂和Ψ环的核苷酸数量主要为:7、4、5、7、5和7bp;其中Ψ环核苷酸数量完全保守为7bp。tRNA序列比对发现,只有Ψ环含有较为保守的一致序列,Ψ环序列变异特点为U-U-C-x-A-x2,受体臂的第一位核苷酸以G为主,D环第一位和最后一位核苷酸都以A为主,反密码子环最后两位以A-A为主,Ψ臂最后两位以G-G为主。在少量的tRNAArg(ACG)、tRNAAla(UGC)、tRNALeu(UAA)、tRNALys(UUU)、tRNAIle(GAU)和tRNATyr(GUA)的3′端核苷酸序列中,发现有预编码的C-C-A尾。研究发现了四种特殊的tRNA类型,分别是:缺少受体臂,反密码子环含有9个核苷酸,可变区与反密码子环核苷酸数量相等均为7bp,反密码子为CAU的tRNAIle。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的tRNA含有22-33个反密码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叶绿体基因组中的tRNA由多个共同祖先演化而来,tRNAIle(CAU)由tRNAMet(CAU)演化形成。植物叶绿体tRNA的转换率整体高于颠换率。在进化过程中,tRNA经历了更多的丢失事件。2.对11个代表性物种4种类型的tRNA(Ala、fMet、Gln和Phe)进行三级结构预测,发现所有tRNA三级结构较为保守,呈现L型空间造型。同时对tRNA的4个部位(Ψ环、受体臂、可变区和反密码子环)分别进行三级结构对比分析,发现Ψ环拥有最为保守的核苷酸序列和长度,但空间结构并不保守,最保守的是受体臂的三维结构,其可能与所携带氨基酸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有关,而可变区的空间结构变化最大。不同植物类群对比分析发现,从低等到高等植物,其叶绿体tRNA含量增加,长度整体稳定,只在Ψ环区域存在保守性序列;同种类型tRNA三级空间结构相似,空间结构中受体臂区域最为保守,这些结果对于深刻理解植物演化过程中叶绿体tRNA的进化特点和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他文献
勉略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缘,是由印支期勉略洋向北俯冲消减、中国南北两大陆块相互碰撞最终完成拼合的板块缝合带。现今的勉略构造带是在印支期板块缝合带的基础上叠加中、新生代陆内变形而形成的复合构造带。勉略构造带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岩石组合以及各种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构造行迹,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很好地恢复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拼合过程以及陆内变形的特征,进而探讨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本
昆虫与微生物尤其是与真菌共栖是昆虫从群体聚集生活发展到完全社会性生活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白蚁对真菌的利用是其社会性进化的重要标志。我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发现圆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labralis的工蚁收集巢外的真菌Fibulorhizoctonia sp.菌核放入巢内。白蚁工蚁的复眼已经退化,对于外界信号的识别主要依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器来完成。为了探究圆唇散白蚁对真菌Fibulorhi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文化,考古学、古环境等研究都表明仰韶文化的扩张和广泛的影响。然而,对于该文化人群具体的遗传历史目前还少有研究。鉴于此,任何该文化人群相关的遗传学研究都能够对这一重要领域有所助益,所以本研究选取了具有典型仰韶文化特征的河南荥阳青台遗址(5500~5000年前)的人骨样品,利用古DNA(a DNA)技术来实现对这一群体遗传结构的重构。本研究一共收集了来自该遗址的72例古代居
触角是昆虫感觉器官最为丰富的部位,富含多种感受器,接受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如气味、温湿度、机械刺激等,与昆虫行为关系密切。胡蜂科昆虫尤其是社会性胡蜂种群内部以及种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交流,其中,触角感受器在交流信号的接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在分类上也有一定意义。对于触角感受器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对胡蜂科昆虫触角感受器形态学的研究尚十分不足。本研究比较了胡蜂科18个代表种雌雄个体的触
功能性状的群落间演化趋势与时空格局及其同环境因素的潜在关系,是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功能性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水平或在少数几个群落水平上,很少有研究探讨大尺度多物种水平上功能性状的变化格局,而大尺度水平上的研究有助于跨越物种关系系统阐述功能性状的分布规律及其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表皮毛是广泛存在于全球植物中且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重要功能性状之一。研究区系水平上有毛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形
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BRWD3基因突变与智力低下、癌症发生相关,但对其分子功能以及突变致病机制的研究相对薄弱。本课题组前期解析了BRWD3相互作用蛋白及其结合、调控的下游基因,但是缺乏体内研究结果。本研究以斑马鱼为模型,分析brwd3在胚胎发育中的表达特征及作用。本研究包含三个方面内容:(1)结合我们前期转录组测序和斑马鱼基因组信息,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测序技术获得brwd3基因序列信息,分析其
目的: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在肌肉蛋白降解方面,calpain系统在非冬眠动物和冬眠动物慢肌比目鱼肌(SOL)和快肌趾长伸肌(EDL)中存在着肌肉特异性调控。但关于蛋白合成在快/慢肌中的调控仍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将重点比较后肢去负荷大鼠和冬眠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慢肌SOL和快肌EDL中蛋白合成的差异性调控机制,同时进一步阐明随着蛋白合成而发生的肌蛋白更新与肌细胞再生
目的:在产前应激(prenatal stress,PS)模型中,探究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对产前应激子代大鼠身长、体重以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分析GluA1影响子代身体发育以及学习记忆变化中的病理生理作用。方法:孕鼠分为4组:对照组、PS组、HFD组和PS+HFD组。PS组:母鼠孕期14-20d给予束缚应激,每天3次,每次45min,对照组母鼠在孕期不进行束缚;HFD组:给
花蚤科Mordellidae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是一类小型甲虫。作为鞘翅目多食亚目系统发育重建的关键类群之一,花蚤科系统分类学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了鞘翅目多食亚目的系统发育研究工作;由于现生花蚤类群研究工作基础薄弱,也直接影响到花蚤化石研究的进展。现代形态学在花蚤分类中尚未得到应用,雄性外生殖器等解剖学特征和生物学性状等信息对物种鉴定非常缺乏,缺少族级和属级的系统关系研究,现代分子生物学
研究背景及目的: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矿物质元素,但其过量,即出现铁超载时,就会导致活性氧的产生,从而引发细胞和组织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铁超载是引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它会破坏骨重塑过程,既能促进成骨细胞凋亡抑制骨形成,还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长,促进骨吸收。最近的研究表明,铁超载还可能参与了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例如,在太空飞行,卧床休息和大鼠后肢卸载等骨骼废用情况下,会发生明显的骨质流失,铁代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