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半导体中界面诱导的电荷转移动力学及器件模拟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cessfully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半导体器件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其效率仍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器件的微观工作机理。在有机半导体器件中,有机/有机界面和无机/有机界面的有效电荷转移对于器件效率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这些界面电荷转移的物理机制对于改善器件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Su-Schrieffer-Heeger(SSH)模型和非绝热动力学方法的发展,有机半导体中的孤子、极化子和激子等各种元激发的动力学性质得到了很好的描述。此外,仅依靠实验手段难以全面揭示有机半导体中界面诱导的电荷转移动力学过程的微观物理机制。因此,本论文通过发展经典的器件模型和非绝热动力学方法,对有机半导体器件中有机/有机界面和无机/有机界面的电荷转移过程进行了模拟。给体/受体(D/A)界面的电荷转移直接影响到有机太阳电池(OSCs)中光电流的产生,是光电转换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而金属/有机界面的电荷注入关系到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中载流子的复合发光,在电致发光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两种界面诱导的电荷转移过程,本论文具体开展了以下的研究工作:在第一章中,我们首先对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分类及其基本性质进行了简单地介绍,然后详细地介绍了OSCs中D/A界面的电荷转移机制以及OLEDs中金属/有机界面的电荷注入机制,最后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安排。在第二章中,我们首先详细地介绍了广泛应用于一维有机共轭体系的紧束缚SSH模型的推导过程,然后介绍如何在该模型中引入电子-电子相互作用,接着介绍了非绝热动力学演化方法,最后重点介绍了电子态的标准势能面跃迁(surface hopping,简称SH)算法。在第三章中,为了定量地研究实验人员所提出的分子静电势对电荷产生的影响,我们将两条聚合物链(分别代表全聚合物太阳电池中的给体和受体)首尾相连而得到一维的D/A异质结结构,在SSH模型的框架内引入分子静电势,从而模拟了D/A界面中电荷转移态(CT态)的形成和超快动力学解离过程。首先通过在D/A界面中引入两个晶格畸变来产生两个带相反电荷的极化子,并研究CT态能够稳定形成的条件。研究发现,稳定CT态的形成对两个带相反电荷极化子之间的距离很敏感,并且计算了相应的临界分子静电势差,这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然后采用非绝热动力学方法模拟了CT态的动力学解离过程,计算了两个物理量:一个是两个极化子之间的库仑捕获半径,另一个是作为它们之间量子相干性度量的量子迹距离。研究表明,CT态的解离发生在超快的时间尺度之内,其过程的经典空间距离和量子径迹距离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电荷分离存在退相干现象。我们还分析了界面层宽度和电子库仑相互作用对CT态解离的影响。结果表明,CT态的超快解离存在着最优的界面宽度,而电子库仑相互作用的增强会延长其解离时间。在第四章中,我们将金属电极和有机分子链首尾相连而得到一维的金属/有机异质结结构,基于经典器件模型和SH算法,发展了一种统一的动力学方法,从而同时研究金属/有机界面电荷注入的热电子发射和量子隧穿效应。首先结合泊松方程,研究有机分子中电荷生成的动力学过程。研究发现,从金属电极注入的电荷快速地扩散到有机分子中,随后由于内建电场的作用而积累在界面附近。然后分别通过基于平均场的Ehrenfest动力学和SH算法来模拟电荷注入动力学的温度依赖性。结果发现,在室温范围内,基于Ehrenfest动力学的电荷注入效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这一结果是不合理的,而SH算法的结果是正确的。接着研究有机分子中的注入电荷与施加在金属电极上的偏压的关系。研究表明,量子隧穿效应决定了分子晶体的低阈值注入特性,这一结论可以通过电荷注入过程的小熵变来进一步验证。最后,我们定量地给出了金属/有机界面电荷注入的最优界面宽度,可以用于理解在实际器件中界面缓冲层的作用。本论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有机半导体中界面诱导的电荷转移动力学的物理机制,为更有效地模拟有机半导体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对实验上改善有机半导体器件的性能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污水处理率逐年升高,污泥的产量也在大幅增加,必须实现污泥减量化,降低污泥含水率,才能减少其后续的处置成本。污泥脱水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成分复杂、有机质含量高以及胞外聚合物(EPS)形成的网状结构中包裹的细菌和吸附的水分子形成氧化膜,使得污泥胶体的表面水合程度过高并且固液分离困难。本文以EPS含量差异较大的市政污泥和造纸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探索了EPS对污泥深度脱水性能及水分迁
院校名片2017年7月,陆军工程大学以原解放军理工大学、军械工程学院主体和重庆通信学院、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工程兵学院为基础调整组建,是我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重、工程技术与作战指挥融合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800万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钱七虎院士将800万奖金全部捐出用于资助西部和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上学。2019年3月16日,
期刊
数据挖掘领域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聚类问题的研究。但现有的算法,不论是单视图还是多视图的聚类模型,都极大的依赖于点点关系。但这种点点关系并不能充分刻画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复杂数据的结构信息,且极易被噪声和异常值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的挖掘数据间的关联关系是聚类算法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缓解这一困境,本文提出了新的度量来建模数据的高阶信息以提升传统聚类算法在真实数据上的聚类性能。本文围绕如何有效利用高阶信息
随着航空航天等领域轻量化及高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结构效益显著的薄壁壳体零件的需求急剧上升。镁合金带内筋筒形件兼具材料及结构的双重轻量化优势,其制备工艺及成形理论的开发与完善将在尖端装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方面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热强旋是制备镁合金等难变形材料薄壁筒形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易形成的变形织构及其引起的力学性能各向异性是制约镁合金性能提升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而带内筋筒形件内筋结构独特性不仅为其热
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支撑,机器人操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就现阶段而言大部分机器人部署在结构化环境中按照人工预定义的规则从事单一、重复和具有规律性的工作。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机器人对操作技能的理解、学习与控制而无需繁琐的手工编程与调试,是提高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促进机器人操作升级的重要途径。人-机器人技能传递技术利用技能学习和柔顺控制方法能够将人的柔顺操作技能快速地传递给机器人
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正逐渐替代工人进行打磨、焊接、装配等传统加工操作。在装配作业中,机器人末端夹持工件与外界环境刚性接触,两者形成闭环结构导致机器人末端受力。过大的接触力将对机器人本体,零件和外界环境造成损害。因此,需对加工过程中机器人末端的接触力进行控制。经典的力控制方案依靠力/力矩传感器获取机器人末端受力信息。由于力/力矩传感器价格昂贵,这种方案的集成应用成本较高。对于力控制精度要求较低
大应变挤出切削(Large Strain Extrusion Machining,LSEM)是一种新型超细晶带材制备大塑性变形技术,被加工材料经受切削与挤压双重作用,形成设定厚度的规整带材。传统大应变挤出切削过程中,由于刀屑间的摩擦作用,带材表面质量较差,缺陷很多,需进行二次加工才能满足使用要求。超声振动辅助切削能改善被加工工件表面质量,被广泛研究且已实际应用。为了克服传统大应变挤出切削工艺的缺陷
集成本低廉、轻薄柔性、高效率、超高对比度等优点于一身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在全彩显示和照明光源中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在OLEDs的发展过程中,新型发光材料的研发和器件制备工艺的开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性质的材料能够在聚集状态下高效发光,有望从根本上解决
过渡金属氮化物作为具有高硬度的材料家族被广泛用作耐磨防护涂层,但其本质脆性限制了它们在极端载荷条件的承载性能和应用场景的推广,而理解其塑性变形机制是改善其脆性的前提。本文基于电弧离子镀技术的制备手段,分别选择代表本征高脆性和低脆性的Cr-Al-N和Ti-Mo-N基三元体系,系统地研究了沉积工艺、成分与结构和力学行为的内在关系,重点分析了两种代表体系的跨尺度力学行为,并揭示了决定涂层宏观力学性能的微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逐渐加剧,老年人居住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老年人的听力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他们比年轻人更难听懂噪声和混响环境中的说话声,从而导致老年人言语交流沟通障碍,从而引发孤独、自卑、失去自信等多种心理问题,良好的建筑声环境对老年人言语交流尤为重要。但目前对于老年人居住建筑室内声环境设计,建筑师缺乏相关规范、标准指导和参考。因此,本文针对老年人居住建筑进行室内汉语言语清晰度研究,探讨混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