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素与投资的规模驱动力逐渐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创新已然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区域创新成为政策制定者与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创新投入-产出的空间格局以及造成两者空间匹配性的驱动机制成为经济地理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重点考察创新投入-产出空间集聚以及造成两者错配的形成原因。 论文在综合资源优势理论、技术差异、演化等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创新投入-产出的一般过程,并从创新资源本质特征、创新主体能动性及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分析影响创新投入-产出空间匹配/错配的内在原因。进而将全球化、市场化、分权化、城市化背景纳入分析框架当中,讨论创新投入-产出空间匹配性的外在驱动力,并对可能存在的创新投入-产出空间匹配性类型进行总结和划分,构建创新投入-产出空间匹配性的理论分析框架。 论文分别从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环境等方面,分析了近10年来长三角地区创新投入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总体来看,长三角创新资源投入主要呈现以沪宁杭向沪宁杭甬“Z”型扩散态势;而以知识密集型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代表的创新主体,则呈现向上海、南京、杭州等区域中心城市加速集聚的态势;沪宁杭甬沿线地区拥有较为优质的创新环境,集中体现为该地区完善的创新政策体系以及较强的生产性服务功能。此外,本文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产值表征创新产出,其空间格局总体呈现由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向外围扩散态势,而苏州、无锡成为长三角地区创新产出新的增长点。文章发现在创新投入-产出存在空间错配现象,如创新资源集聚的南京、杭州等市,其创新产出会低于苏州、无锡等市。 城市间创新资源流动与创新合作伴随着知识溢出与知识网络形成,有利于城市内部创新主体获取外部创新资源,进而提高城市创新产出与绩效。论文以合著论文为原始数据,构建了长三角地区对内、对外知识网络,全面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知识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空间结构。总体上,长三角地区科学知识网络结构日益复杂,城市间的知识联系、创新合作日益紧密,知识流动也更为顺畅,知识溢出现象较为显著。同时,长三角地区城市创新合作对象呈现由沿海省会城市向中西部省会城市、沿海非省会城市转变的趋势。 论文采用偏移指数,分析城市创新资源投入总量和质量、创新环境建设情况、创新主体行为能力、创新主体网络关系等与创新产出之间德的空间匹配性,将长三角地区城市归纳为高水平匹配、高水平错配、低水平匹配和低水平错配等类型,探讨了不同类型城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论文采用问卷访谈和计量回归模型等方法,从企业、高校、政府角度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创新投入-产出的过程,并从创新资源本质特征、创新主体能动性及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将影响创新投入-产出空间错配的原因。结果发现人力资本的集聚与政策体制机制完善对经济产出有显著影响,财力资本的累积循环效应及创环境的激励作用在区域中心城市更加突出,全球化程度、市场活跃程度、政府行为能力以城市化水平均对创新产出有正向作用。创新投入-产出的空间错配原因可以归纳为:创新政策不衔接和落实面不强、研发人员成果转化动力不强、基础研究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人才培养与本地产业发展需求不符、外资本地嵌入不强、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作用不高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