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保护机制。
方法:选取2019年03月-2019年11月于吉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满足以下条件:发病时间在48小时以内的前循环脑梗死:NIHSS评分在4-15分(包括4分和15分);年龄18-80岁;自愿加入本研究。同时排除:病情加重者、上肢有其他损伤、近期患过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锁骨下动脉及上肢动脉严重狭窄、心脏相关疾病、严重高血压、其他严重疾病(如肺炎等炎性疾病)、近期手术者。将患者随机分为RIPC组及对照组,RIPC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侧上肢缺血预处理,即使用缺血适应仪对患者健侧上肢加压200mmHg或高于其正常血压30mmHg,使其缺血5分钟/再灌注5分钟为1个循环,4个循环为一组,每天2组,连续7天,而对照组除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外,使用缺血适应仪对患者健侧上肢加压60mmHg,治疗时间及周期同上。分别收集RIPC处理后的24小时和第7天这两个时间点的血清,置于肝素抗凝管中,离心后于冷冻库中保存,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6、MMP-9及VEGF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评估患者入院时和入院7天后的NIHSS评分及出院后3个月的mRS评分以了解其恢复程度。
结果:(1)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RIPC组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
(2)相对于对照组而言,RIPC可下调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的水平(P<0.05),而IL-6的水平随时间未见明显变化趋势(P>0.05)。
(3)相对于对照组而言,RIPC可以上调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同时可下调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的水平。
结论:1、远隔缺血预适应应用于临床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2、远隔缺血预适应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3、远隔缺血预适应可能通过下调IL-1β、MMP-9及上调VEGF的含量来达到神经保护的目的。
方法:选取2019年03月-2019年11月于吉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满足以下条件:发病时间在48小时以内的前循环脑梗死:NIHSS评分在4-15分(包括4分和15分);年龄18-80岁;自愿加入本研究。同时排除:病情加重者、上肢有其他损伤、近期患过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锁骨下动脉及上肢动脉严重狭窄、心脏相关疾病、严重高血压、其他严重疾病(如肺炎等炎性疾病)、近期手术者。将患者随机分为RIPC组及对照组,RIPC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侧上肢缺血预处理,即使用缺血适应仪对患者健侧上肢加压200mmHg或高于其正常血压30mmHg,使其缺血5分钟/再灌注5分钟为1个循环,4个循环为一组,每天2组,连续7天,而对照组除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外,使用缺血适应仪对患者健侧上肢加压60mmHg,治疗时间及周期同上。分别收集RIPC处理后的24小时和第7天这两个时间点的血清,置于肝素抗凝管中,离心后于冷冻库中保存,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6、MMP-9及VEGF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评估患者入院时和入院7天后的NIHSS评分及出院后3个月的mRS评分以了解其恢复程度。
结果:(1)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RIPC组较常规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
(2)相对于对照组而言,RIPC可下调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的水平(P<0.05),而IL-6的水平随时间未见明显变化趋势(P>0.05)。
(3)相对于对照组而言,RIPC可以上调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同时可下调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的水平。
结论:1、远隔缺血预适应应用于临床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2、远隔缺血预适应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3、远隔缺血预适应可能通过下调IL-1β、MMP-9及上调VEGF的含量来达到神经保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