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邠庐抗议》看冯桂芬的科技文化观——兼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84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桂芬是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一位先驱思想家。在民族危急关头,他提出较为全面的“采西学”主张,并给出了比较务实的系统的变法建议,旨在自强救国。《校邠庐抗议》便是其代表作。他的“采西学”思想上承林则徐、魏源,下启康有为、梁启超,具有鲜明的时代进步性。在对待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上,冯桂芬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著名论断。在今天看来,冯桂芬的科技文化观仍然具有较多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以及西方文化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冯桂芬的科技文化观,指出其科技文化观的局限性,并总结其方法论意义,试图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冯桂芬的科技文化观的形成,包括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以及冯桂芬的个人际遇与学识,总结出:特殊的生活时代,丰富的个人际遇以及渊博的学识,铸就了冯桂芬开放的科技文化观。最后简要介绍了《校邠庐抗议》这本书。 第二部分,论述了冯桂芬的科技文化观的基本内涵,包括“制洋器”“采西学”思想、本辅论、教育改革思想、对西方社会制度的思索这几个大问题,其中重点论述了“制洋器”“采西学”的思想。 第三部分,首先分析了冯桂芬的科技文化观的局限性,包括认同“西学中源”说以及缺乏对“中学”的反思;然后重点总结并论述了这一科技文化观的方法论意义,具体可分为三点:变法自强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吸收与创新相结合、以善与不善为标准。 第四部分,从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技的碰撞与融合入手,简要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问题。
其他文献
李林是党创建初期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他牺牲整整80年了,时间虽渐渐离去,但他为党为人民作出的卓越贡献仍将不可磨灭。远渡重洋寻求真理李林,1886年8月23日出生于湖南宝庆府
全长111.2千米的220千伏兰福线,横跨澜沧江和怒江,穿越海拔4000米的碧罗雪山,是我国海拔高差最大的输电线路,也是目前怒江大峡谷连接南方大电网的惟一通道,为了守护万家灯火,
期刊
本文将力图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历史主义学派的著名哲学家伊姆雷·拉卡托斯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科学哲学史上,既对数学哲学有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又在科学哲学理论领域放出智慧之光
行为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人通过行为来表达自身。本文认为行为概念将梅洛-庞蒂的工作联结起来,指出现象学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方式,现象学丰富了行为的意义并且扩展行为的领域。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研究生培养应始终贯彻以获取知识为基础,通过培养研究生的
“转型期的弱势群体”指的是,在改革开放推动的社会转型中,由于社会权利—义务关系结构重新调整,而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且日益被边缘化了的群体。在现代
期刊
上品甜玉米是用自选系M6504为母本,自选系L6301为父本杂交而成的鲜食与加工兼用的超甜玉米品种,2008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桂审玉2008010
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以来,娄底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有关精神,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工作来抓,引导全市8900多个基层党组织和1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