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常用介词的认知和功能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27次 | 上传用户:yolandag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介词偏误,以认知功能语法理论为指导,从句法、语义、表达、篇章、语体等多个维度研究了汉语介词的若干具体问题。文章从认知语法范畴的角度分析了汉语中最常用的、留学生偏误数量比较多的几个介词,讨论了位于不同位置的同一介词结构在句法、语义及表达上的差别,概括了篇章、语体等因素对介词结构的作用,发现了介词隐现时的语用差异,归纳出了适合在教学中运用的强制性或倾向性的规则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及篇章语言学等理论解释这种差别产生的原因。文章注重认知功能语法的研究成果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实际的结合,主要研究了“在”、“从”、“对”和“为了”等四个介词。它们在汉语语料中的出现频率很高,而留学生在使用时却有很多问题,非常值得研究。本文还将这些研究成果运用到偏误分析和解释中去,给出了介词教学的建议。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理论基础、语料来源、研究取向、论文框架等。第二章研究介词“在”,主要从意象图式、与方位词的关系、语体差异、隐现条件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共分三小节。1、第一节主要讨论介词“在”的意象图式及其与方位词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汉语介词“在”与英语介词“in、at、on”等有共同性——将对象引进到某一空间领域。但是,“在”的意象图式是动态的,很多时候需要方位词来确定和表达具体的空间位置关系。而“in、at、on”等的意象图式是静态的,空间位置关系已经非常明确地表达出来了。这和使用两种语言的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关。汉语是一种临摹性很强的语言,对具象化的要求非常高,表达的时候空间方位一定要很具体;英语则是一种注重逻辑性的语言,更加抽象化,表达空间方位时可以比较笼统。这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就是汉语中经常用有具象化作用的方位词,因为介词本身不足以体现这种具象化;而英语中介词已经可以满足笼统表达的需要,可以只用介词,如果有具象化要求,那也是依赖介词本身的变化。两种语言的扫描方式存在差异,从而在表达空间关系的时候选择了两种不同的语法手段,也就是空间关系表达框架不同。空间关系框架包含存在标记、存在物、存在方式、空间位置等四种要素,汉语将存在标记和空间位置两者分开来表达,而英语则将两者合并起来一起表达。汉语中有些名词可以直接表示处所(地点名、复合方位词等),有些根据表意需要确定加不加方位词(如建筑名、景点名等),有些则必须要加方位词(其它表示普通事物的名词)。“在”的作用就在于定位,而定位的本质就是具象化。2、第二节讨论不同语体中“在+处所”结构的表现。从出现频率、停顿和表意差别等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发现位于句首的“在”结构是最少的,其作用在于表示一个新的时空背景,通常在后面有停顿,已经前景化了;位于主谓间的“在”结构出现频率最高,是最原型的一种“在”结构,停顿非常少,可以说这是最自然的一种语序;位于谓语后的“在”结构出现频率是第二高的,一定不能停顿,通常表示的是动作运动的终点。后两者在形式、功能上都有比较明确的分工。总的来说,篇章因素和时间顺序原则在“在+处所”结构的位置选择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语序在汉语中的作用远远大于在英语中的。3、第三节讨论了“在”的隐现问题及其作用。发现处于不同位置的“在”具有不同的作用。位于句首“在”结构中的“在”主要用于引出新空间背景。这里的“在”限定了后面叙述事件的时空框架。它还具有定位性,可以突出强调后面方位结构的定位。位于主谓间“在”结构中的“在”,在认知上起到了一个对比、凸显后面处所成分的作用。它还联系了主语和介词宾语,减少了句子歧义,便于听话人理解。位于谓语后“在”结构的“在”,除了减少歧义外,还表示动作过程达到终结点。在这里,“在”的认知作用也是定位,给前面动作的终点定位。第三章研究介词“从”。从英汉介词对比、汉语内部相似介词对比、语体差异等角度,研究了“从”的意象图式和认知功能。本章共分两小节。1、第一节主要对比研究了“从”和“from”、“在”(作状语的“在”结构中的“在”)。发现“从”和“from”在词义引申的方式上有较大差异,汉语中的引申方式更注重具象化,而英语则更抽象化。因此两者引申出的义项数量也不同。英语中采取的是一种动态的视角来看待起点和终点,而汉语中采取的则是静态的视角。另外,汉语中说话人的扫描方式是先扫描起点,然后才是终点,完全依照时间顺序原则。而英语中,可以是先扫描终点,然后扫描起点。“从”和“在”两者,在后面搭配的动词、介词结构语义、认知模式等几个方面都存在差异。“从”表示的是时空的起点,动作要离开这个时空范围,而“在”表示的是时空的范围,动作都在这个范围内。“在”字句表示的是静态的事件,而“从”字句表示的是动态的事件。2、第二节研究了不同语体中的“从”结构。我们发现,从使用频率上来看,“从”结构在主谓间作句中状语这种情况占有绝对性的优势,是最典型的“从”结构。其它各类数量都不多。这符合我们的语感和认知原则,说明时间顺序原则在汉语中的巨大作用。从停顿上来看,B类结构(作谓词的状语,整体位于主语前)一般倾向于停顿,多为后停;C类结构(作谓词的状语,整体位于主语后)多不停顿,如果停顿则多为前停。B类结构本质上已经前景化了,C类结构和后面谓语关系紧密。从不同义项上来看,表示起点的“从”的数量最多,表示经过和根据的“从”极其少。宾语类型上,体词性宾语占了压倒性的优势。“从”有前景化、主题化、凸显等作用。第四章研究介词“为了”。对不同语料中的“为了”和“因为”进行对比分析后,我们发现“为了”就是引介目的,“因为”就是引介原因。之所以说“为了”可以引介原因,是因为目的其实就是一种经过包装了的原因(行为的理由)。原因和目的的关系其实就是里与表的关系。“因为”句表达的是两个事件和表述行为,而“为了”句表达的是一个事件和表述行为。“为了”句只能用于行域,而“因为”句能用于行域、知域和言域。“为了”句具有主观性和预期性。在汉语教学中,为了减少偏误,结合汉语语料实例,应该到中高级阶段才出现“为了”的不典型的用法。第五章主要是留学生的介词偏误分析。本章共分三小节,分别对“在”、“从”和“对”进行偏误分析。我们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找出了高级阶段欧美学生的介词偏误,并对偏误成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根据义项进行分类,分别找出了不同义项“在”、“从”和“对”的偏误类型,给出了认知和功能上的解释,并在每一小节的最后都给出了教学建议。第六章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了研究结论,指出了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心理因素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方法:248例糖尿病患者均使用国际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Zung’s抑郁自评问卷和Zung’s焦虑自评
<正>一、怎样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界定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在2400多年间多元文化筑成的地面上最庞大内涵最丰富不可移动的网状文物遗产。1984年邓小平同志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
会议
不等关系是客观世界中量与量之间一种重要的关系,不等式是刻画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不等式中的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难点,也是近几年来高考数学考查的一个热点知识.它不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地方工科院校也在不断的产生新的学科分支和专业方向,丰富着教育教学体系。地方工科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把所学的高新技术知识转化为
目的:宫颈癌是一种恶性疾病,对全世界妇女的健康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手术切除及同步放化疗是治疗宫颈癌的主要策略。部分晚期肿瘤患者无法从传统治疗中获益,导致临床疗效欠佳
刑事诉讼活动如何在确保公正的前提下提高诉讼效率,一直是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十分关注的话题。近日,在浙江省绍兴市召开的认罪轻罪案件改革国际研讨会上,中外法学专家学者和
固液界面纳米气泡是最近二十几年界面物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存在已经得到多种实验手段的基本证实。研究发现,纳米气泡在界面上的稳定存在对纳米科技、界面科学、流体力学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云南就有二十五个少数民族,其中有十五个特有少数民族。云南坐落在中国的西南部,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也是民族民间音乐文
介绍了应用吸附 催化燃烧法原理 ,采用FCJ型有机废气净化装置进行包装印刷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s)废气治理 ,详细描述了包装印刷车间VOCs废气治理的工艺过程及其治理效果
从园林设计中的植物色彩搭配,总结出园林景观设计色彩搭配的因素,包括整体性、协调性、绿色主体基调及景观效果。分析探讨了植物色彩的配置对园林景观的影响和植物色彩配置应